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渭南市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可吸入颗粒物一直是环境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本文通过近三年数据,分析可吸入颗粒物变化特征、主要来源,提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3.
长期施肥对黑土中Cu、Cd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经过8个不同施肥处理的黑土样品为材料,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中Cu、Cd含量的差异.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黑土中全Cu、全Cd和有效Cu、有效Cd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有机肥的长期施用,会使土壤中Cu、Cd与有机质发生络合并使Cu、Cd在土壤表层累积;秸秆和氮磷钾(S NPK)化肥的长期配合施用,有利于作物对有效Cu和Cd的吸收,从而使Cu、Cd在土壤中没有明显积累;NP及NPK处理下,二铵、氯化钾肥对土壤中Cu、Cd积累的影响不明显.长期耕作不施肥(CK)处理时,因无外源Cu、Cd,以及作物对有效Cu、Cd的长期吸收,土壤中Cu、Cd含量低于不耕作不施肥(休闲)处理的.从垂直剖面上看,Cu、Cd主要积累在黑土表层,而表层以下不同施肥处理间Cu、Cd含量的差异和变幅不大.有机肥料能明显地向土壤中带入Cu、Cd,造成Cu、Cd在土壤表层的积累,并由于植物体的吸收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而其他化学肥料对土壤中Cu和Cd积累的影响不明显.本研究为人们的生产实践提供了施肥理论和依据,并且对土壤的污染防治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我国的爆炸安全研究工作更深入发展,本文列出了利用爆炸激波管技术测定氢气、汽油、铝粉等可爆性物质的爆炸特性。研究表明:这些可爆性物质在一定条件都能形成破坏力极大的爆轰现象。实验确定了氢、汽油和氧混合物的可爆(轰)极限、可燃性极限、混合物临界初始压力等爆炸临界条件。控制可爆性物质的初始条件不超过其爆炸临界条件,能够防止爆轰或爆燃现象发生;添加不参加反应的物质(如氩气、氮气、水蒸汽等)能够使已达到爆炸条件的混合物阻爆。本文的数据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5.
环境分析化学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环境分析化学是环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报导环境分析化学的研究领域,对象,国内外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以及环境分析方法和环境监测仪器等。近年来,在污染物的超痕量分析、环境标准参考物的制备以及环境分析监测技术自动化方面都有较大的进展,对推动研究污染物的来源、毒性和含量,为最终控制和改造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环境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分析化学所取得的成就。 在研究国内外工作动向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环境分析化学的中近期研究方向,其中包括有机污染物和元素化学形态定值的环境标准参考物质、无机毒物的形态分析、分析技术的联用,有毒污染物的系统分析、我国优先监测污染物名单的制定、新型采样器,以及监测技术自动化研究等方面,以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和科研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培养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外源Cd~(2+)进入土壤30 d后,在土壤各级微团聚体中的含量富集和形态赋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水溶性镉进入土壤30 d后,100%转化成了颗粒态,其中58.5%转化为了可交换态,0.98%转化成了碳酸盐结合态,1.26%转化成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7.68%转化成了有机结合态,31.5%转化成了残渣态,这基本与其中各粒级微团聚体中的赋存形态的情况一致.在土壤中赋存的镉主要分布在各级微团聚体中,在各粒级微团聚体中的含量分布顺序为<10μm微团聚体>10~50μm微团聚体>50~250 μm微团聚体;外源镉向小粒级微团聚体的富集倾向明显高于向大粒级微团聚体的富集倾向,其中在<10μm微团聚体中富集系数为1.43,在50~250μm微团聚体中的富集系数只有0.60.  相似文献   
7.
2001~2003年间北京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为了了解北京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与时间变化特征,连续进行了2年的降雨采样与分析.在65个降雨样品中,12%的降水呈酸性;全年降水的酸度主要取决于夏季的降水.SO42-、NH4+与Ca2+是含量最丰富的组分,其平均浓度均接近或超过200礶q/L.比较分析表明,在近几年,SO42-对降水酸度的贡献显著降低,降水的硫污染特征减弱,而No3-的贡献显著增加.人为污染元素和地壳元素的浓度均在冬春季较高,在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8.
可欣  李培军  张昀  颜丽  朱宁  关连珠 《生态环境》2005,14(3):392-395
类羧酸是一种带有羧基的化工副产品,其主要成分是二羧酸和三羧酸。具有较强的络合能力,可以用做螯合剂。文章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类羧酸对棕壤中与氮素转化有关的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类羧酸能显著抑制土壤脲酶活性,有效减少尿素水解产物氨的挥发损失;能促进土壤中含氮有机物的分解,并能抑制土壤中氨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另外施用类羧酸还能改善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  相似文献   
9.
类羧酸对棕壤中与磷素转化有关的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欣  李培军  张昀  颜丽  朱宁  关连珠 《生态环境》2004,13(4):636-637,676
类羧酸是一种带有羧基的化工副产品,其主要成分是二羧酸和三羧酸,具有较强的络合能力,可以用作鳌合剂。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类羧酸对棕壤中与磷素转化有关的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磷转化强度间存在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并且,施用类羧酸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增强土壤中有机磷化合物的水解,增加土壤有效磷的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法研究了施肥与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连作在壤质棕壤中有机质的矿化、积累和平衡。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在0.0107~0.0438/a之间,施肥与地膜覆盖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平衡,并加快有机质矿化;在本试验各施肥处理中土壤有机质均有所积累;在连年稳定施肥条件下,有机肥的施用会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平衡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