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探明清洁生产技术在我国大气污染物削减中所起的作用,本文以火电行业为例,以SO_2作为特征污染物,对“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技术进行了筛选,建立了削污和减排效果分析模型,并收集火电行业的权威统计数据,计算了火电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削污量与“末端治理”技术减排量及两类技术各自削减量占比情况,研究了建国以来(1949—2013年)我国火电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削污效果和末端治理技术减排效果及其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以火电行业发电效率最低的低温低压发电技术为基准线,1949—2013年65年期间电力行业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累计实现SO_2削污量为4.94亿t,节约4940亿元的环保资金投入,削污率达到58.5%;2002—2013年12年期间电力行业末端治理技术累计实现SO_2减排量为1.10亿t,减排率为13.0%.  相似文献   
2.
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量,是清洁生产的核心。目前,国家将减排措施分为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但仅考核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的减排效果,按清洁生产改造费用高低核算清洁生产减排效果的做法,削弱了清洁生产技术在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准确客观评价长周期条件下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削污贡献,对认识清洁生产的长期减排规律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清洁生产技术削污效果模型,计算火电行业1950—2013年清洁生产技术削污和末端减排技术减排效果。结果表明:64年间清洁生产技术削减SO2累计达3.17亿t,是末端治理的2.3倍。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火电行业末端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已接近极限,而未来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的削污作用仍将持续增加。因此,强化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是我国实现污染减排长期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电解锰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解锰行业是典型的“两高一资”行业,废渣、废水产生量大,污染物复杂程度高,环境影响较为复杂.目前电解锰生产项目的环评工作的重点一般针对企业产生的常规污染物进行分析,存在工艺技术调研范围窄、对行业特征污染物分析不细致、依赖末端治理忽视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量等问题,应结合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强化工艺比选、引导企业应用先进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并深入分析行业特征污染物的环境影响,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电解锰行业废水产生点位多、成分复杂,各工序水污染负荷的系统的量化数据比较缺乏.通过调研占行业总产能85%的技术数据,确定了浸出氧化、压滤、电解及后续、渣场渗滤液和初期雨水5个源解析工序,化学需氧量、氨氮、总铬和总锰4个解析因子,对电解锰废水进行等标污染负荷源解析,以期为制定行业环境管理政策标准、指导技术研发方向及技术推...  相似文献   
5.
现行电解锰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清洁生产标准在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绩效评定以及推动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和研发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随着行业技术的快速进步,这两套评价指标存在部分指标值落后,直接引导清洁生产水平提升的指标少及应用范围窄等问题。在评价指标体系修订过程中,应发挥Ⅰ级基准值的先导性和前瞻性作用,突出直接反映清洁生产工艺和装备、污染物产生量的指标,扩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制定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推动电解锰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6.

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将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运用在绿色发展绩效评价中,构建了建设美丽中国愿景下的省域绿色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取目标渐进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构建省域绿色发展绩效综合指数。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对2009—2019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9—2019年贵州省绿色发展绩效综合指数呈逐年递增,从Ⅰ级(低)向Ⅲ级(一般)转化的趋势;DPSIR模型中压力层的社会压力、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指标对贵州省绿色发展影响最大;目前贵州省绿色发展处于一般水平(Ⅲ级),下一阶段应重视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施生态环境整治、推进减污降碳、加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从而提高贵州省绿色发展水平,最终实现“美丽贵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