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印度森林资源的破坏与其恢复计划,印度原是个森林茂密的国家。百分之九十的国土为森林所覆盖。由于殖民国家入侵、人口增多、目光短浅的森工政策、以及过牧等原因,森林资源遭受很大破坏,印度政府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采取种种措施,大搞植树造林,特别重视发展社会林,称其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保护中实行正确的技术经济政策可达到既保护环境又获得很大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一点在我国尚未受到充分注意,在国外,认识这一点也经历了一段过程。在七十年代初期和中期,日、美等国为了治理严重污染的环境,往往不惜人力、财力,不顾经  相似文献   
3.
经互会几乎所有成员国和南斯拉夫都对生态系和景观保护问题感兴趣。目前已有八个国家的一百多个组织参加了“生态系和景观保护问题”的科学技术合作。其合作研究的课题有九个。一、关于生物地理群落最佳利用和保护的生态学原理的研究为了研究生态过程发生的规律性,该课题要求进行基础调查。该课题提出三项基本任务:分析生态系的结构和作用;对自然环境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实验研究和模型化;制订人类影响生活环境的生物指示方法。人们必须学会同自然协调一致地生活,使生物系统得到最佳利用,并使人类的生产活动符合这些系统的作用规律。因此,该项课题的研究方向是全面研究确定生物系统的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于1982年在内罗毕召开纪念斯德哥尔摩会议十周年的特别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有关全球环境状况的总结性报告。该报告概括了自然界在1972~1982年的10年间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的种种变化。本文里将摘要介绍生物圈发生的各种变化。关于生物圈,过去10年内在概态上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是,认为应当强调碳、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生态学和环境保护领域开展预测研究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为了采取措施综合性地解决有关生产力的配置,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造和改善环境等各种问题,就必须事先对社会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长期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说明,正因如此,对环境状况进行科学性预测就成为极为紧迫的任务。环境状况预测是国家制定社会发展计划之前必须具备的重要资料。这些资料应当包括有关环境变化的趋势,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决定的未来环境状况,人口  相似文献   
6.
我国系统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工作是从1972年开始的.此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其特点有:从点源污染研究发展到区域、线源、面源,乃至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开始,我国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只限于一个水库或某  相似文献   
7.
美国矿区复垦工作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但在1930年前并未获得广泛的发展,1937年开始在复垦土地上大规模种植森木.1939年,美国矿务局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露天采煤土地复垦的研究报告"。1965年美国通过了"阿巴拉契亚地区发展法",该  相似文献   
8.
一、自然资源破坏的现状 1.耕地在丧失世界上现有耕地205.5亿亩,约占世界土地面积的10.5%。从土地的耕耘中,人类获得了全部食品的88%、天然纤维的84%以及其它农业原料的绝大部  相似文献   
9.
在国外,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五十年代研究工作大部分是应付紧急出现的个别现象,解决发生的严重公害事件。例如,五十年代初期,发生了水俣病事件。日本从1956年开始进行调查,经过近三年的研究,终于在1959年弄清了病因,找到了污染源;第二,六十年代,这一时期开始进入专业化研究。不少国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开展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仍属于具体控制措施的研究;第三,七十年代,在这一时期很多国家意识到,这种零打碎敲的研究工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不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就势必事倍功半。美、日等国开始重视基础性研究工作,环境科学研究工作获  相似文献   
10.
环境科学是研究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科学.它把人类环境作为整体来研究,从理论上阐明环境系统内在的矛盾和运动规律,并探讨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环境系统的变化及其后果,正是人与环境这个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