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闽江流域是我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区域内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为该地开展史前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本文系统整理了闽江流域旧石器时代至战国—秦汉时期遗址,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与区域环境演变的关系.研究表明,闽江流域旧石器时代至战国—秦汉时期,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喜高—下山—临江—向海"的总趋势.具体表现为:(1)除旧石器时期外,不同时期聚落遗址的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均呈正相关.海拔分布高度逐渐降低,坡度选择以<3°的平缓地形为主,距河距离逐渐扩大,自然环境对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的制约度逐渐减小.(2)不同阶段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既靠近水源又便于抵御洪水的河流阶地上.闽江流域上、中游多山地丘陵,受河流侧向侵蚀与堆积,形成适于古人生存的宽谷和阶地,遗址多沿河流分布;下游史前遗址的空间分布,除受到河流展布影响,还随区域海岸线变迁和海平面波动发生变化.(3)遗址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古人类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其中秦汉之后遗址数量的骤降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4)闽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在全新世早中期,受地形和环境因素影响,生产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耕作农业零星分布.在全新世晚期,有意识的耕作农业生产方式占据主要地位,尤其是距今2 ka左右,区域海平面逐渐趋于现代海平面,稻作农业逐渐成为该流域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