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李子阳  刘伟  李春培  朱波  周明华 《环境科学》2024,45(7):4206-4217
为了弥补我国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对坡地土壤碳(C)和氮(N)时空分布影响的研究不足,依托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在万安小流域建立的长期观测样地,对比分析了约30年历史的退耕林地及其邻近的坡耕地不同坡面位置土壤的C、N形态、含量及其储量. 结果发现,退耕还林后,显著增加了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储量(P< 0.05),其中表层土壤(0~20 cm)SOC储量增加了25.86 t·hm-2,年均SOC储量增加速率为0.89 t·hm-2. 土壤总氮(TN)含量虽略有增加,但仅限于0~20 cm土层. 退耕林地与坡耕地相比,速效C、N养分如,土壤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在整个土壤剖面(0~70 cm)的差异性基本不显著(P> 0.05). 此外,研究还发现空间位置对坡耕地土壤TN、SOC、NO3--N、NH4+-N和DOC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 0.05);土壤TN和SOC含量沿坡面的变化趋势大小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而土壤NO3--N、NH4+-N和DOC含量沿坡面的变化趋势大小则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 退耕林地土壤仅DOC含量受坡位的显著影响,并沿坡面向下呈增加趋势. 结果表明,在评估紫色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时,不能忽视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大量坡耕地转变为果园,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但这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C)、氮(N)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仍然缺乏研究.为探究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转变为果园后土壤C、 N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四川盆地中部紫色土丘陵区代表性柑橘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由坡耕地转变为柑橘园后,土壤C、 N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坡面位置(坡位)对土壤总氮(TN)、硝态氮(NO3--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 <0.05),而对土壤总有机碳(SOC)和铵态氮(NH4+-N)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 0.05).在0~30 cm土层,土壤NO3--N含量沿坡面的变化趋势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而TN和DOC含量沿坡面的变化趋势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各坡位土壤C、 N含量随深度(0~30 cm)增加呈现整体降低趋势,其中土层深度对土壤TN、 SOC、 NO3  相似文献   
3.
江南  周明华  李红  李子阳  章熙峰  朱波 《环境科学》2020,41(10):4539-4546
长江上游山区以浅层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但其极易受到农业生产等活动所导致的硝态氮(NO-3-N)污染.本文选取长江上游典型山区农业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地利用与管理强度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野外调查,阐明其浅层地下水NO-3-N时空变异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小流域地下水中NO-3-N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40~12.51 mg·L-1,超标率近30%.受降雨和管理强度影响,丰水期降雨量和施肥量增加,土壤中氮素在降雨驱动下淋溶流失进入浅层地下水,呈现出丰水期NO-3-N质量浓度(6.73 mg·L-1)高于枯水期NO-3-N质量浓度(6.28 mg·L-1)的时间变异特征.在空间上,小流域地下水中NO-3-N质量浓度呈现坡耕地和居民区集中分布的截...  相似文献   
4.
5.
沱江和涪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且都存在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其中氮(N)和磷(P)为最主要污染物.通过对沱江和涪江干支流进行取样并进行水体N和P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寻找不同空间水质差异的原因,为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流域地表水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沱江水系和涪江水系均存在严重的总氮(TN)污染,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比分别高达94%和50%,总磷(TP)污染适中,主要集中在Ⅱ类~Ⅳ类水质,但沱江水系TN和TP浓度整体上要高于涪江水系,污染程度要比涪江水系更严重;对沱江而言,干流硝态氮(NN)浓度从上游到下游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氨氮(AN)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干流上游位点,中下游浓度较低,每流经一座城市后,TP浓度均明显增高,涪江干流的TN和NN浓度呈现上中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沱江和涪江水系均表现出支流TN和TP浓度大于干流的现象,且河流中的TN、 TP和NN还受水体pH和水温(T)影响,可见河流N和P污染控制应重视水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