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基础理论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探讨发挥肥效的最佳氮素形态、菌肥在矿区复垦土壤的合理有效施用以及对氮素的利用,以油菜为供试作物,利用复垦土壤,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不同形态氮肥(硝态氮、铵态氮、硝铵态氮和酰胺态氮)与荧光假单胞菌配施对油菜产量、品质的影响,并计算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显示,每种氮肥均能够显著提高油菜的产量、品质,配施菌剂可在氮肥基础上继续提高油菜产量和改善品质.其中以硝铵态氮肥增产效果、品质改善效果最好,其次为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处理;所有处理中,硝铵态氮+菌的油菜全氮、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为最大,其次是铵态氮+菌、硝态氮+菌,最后为酰胺态氮+菌处理.本研究表明荧光假单胞菌配施更有利提高油菜产量与品质,提高氮肥利用率.(图2表2参26)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人工湿地在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和高原湖泊及临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效用,本研究以尖山河流域生态塘-潜表流复合人工湿地11级功能区和4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6场典型降雨后各功能区污染物负荷、一个刈割周期内植物各器官及其对应土壤的氮磷含量,分析其氮磷积累量、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的变化特点,深入探讨系统对不同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应及途径.结果表明:(1)生物沉砂塘对悬移质的沉积率范围为27.75%~55.00%,且逐级递减,系统对面源污染物的去除率在44.40%~78.87%之间,末端分区效果更为显著.(2)植物根区土壤作用(贡献率为59%~74%)是人工湿地氮去除的主要途径,植物吸收转化(贡献率为32%~42%)是磷去除的主要途径,在高污染负荷输入条件下悬移质削减率及污染物净化效应更优.(3)人工湿地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和株内迁移能力具有阶段性,氮、磷元素富集系数(分别为2.29~3.53、1.07~2.92)均大于1且向上迁移活跃,有利于修复环境污染.(4)单位面积氮磷去除速率均表现为表流湿地>潜流带状湿地,最优植物配置分别为再力花+旱伞草和香蒲+旱伞草.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