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5篇 |
免费 | 815篇 |
国内免费 | 13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5篇 |
废物处理 | 49篇 |
环保管理 | 112篇 |
综合类 | 1246篇 |
基础理论 | 314篇 |
污染及防治 | 455篇 |
评价与监测 | 91篇 |
社会与环境 | 83篇 |
灾害及防治 | 6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7篇 |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134篇 |
2021年 | 126篇 |
2020年 | 113篇 |
2019年 | 126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116篇 |
2016年 | 125篇 |
2015年 | 121篇 |
2014年 | 117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133篇 |
2011年 | 125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102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94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 fragment constant QSAR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EC50 values of organic chemicals to Daphnia magna.
Shu Tao Xiaohuan Xi Fuliu Xu Bengang Li Jun Cao R Daws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rking, Essex : 1987)》2002,116(1):57-64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 of organic chemicals to Daphnia magna and the number of molecular fragments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experimental EC50 values for 217 chemicals derived from the literature. A fragment constant model was developed based on a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fragments and the logarithmically transformed reciprocal values of EC50. Functional correction factor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model. The model was verified using an independent set of randomly selected data. The mean residual of the final model was 0.4 log-units. The robustness of the model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ree jackknife tests.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无烟煤作填充介质时其粒径对复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脱硝效果的影响.选择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无烟煤粒径:平均粒径D分别为1.9mm和4.0mm.研究了两种粒径介质的反应器出水中的NO3--N、NO2--N、pH变化, 并对电流效率及处理负荷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一定电流下, 两反应器的NO3--N去除率均能达到98%;在同样操作条件下, D为1.9mm反应器的脱硝能力优于D为4.0mm反应器, 前者比后者对水中NO3--N的去除率高10%左右.D为1.9mm反应器的NO3--N最高容积负荷、NO3--N最高电极负荷、电流效率分别为0.015kg(m3·h)、0.037mg(cm2·h)、360%, 均高于D为4.0mm反应器约10%.以小粒径无烟煤为介质的反应器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大粒径介质反应器. 相似文献
3.
4.
5.
应用非线性时程分析的方法,对于减、隔震连续桥梁在近场地震作用下的有效性和响应特性,作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有代表性的脉冲型近场强震记录时程分析,提出了用速度脉冲峰值及其周期之积来表示速度脉冲能量的方法,计算表明近场地震速度脉冲波能近似表征地震动破坏能力的大小,它和桥梁结构承受的地震响应大体成正比例关系.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在近场地震作用下仍然适用,但对于个别脉冲型强震记录效果不够明显,支座参数有必要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6.
7.
采用ASBR/SBR原位臭氧污泥减量工艺,重点研究了原位臭氧氧化对SBR段污泥产率和出水水质的影响。两个相同的ASBR/SBR组合工艺同时运行,每隔3个周期向臭氧投加组SBR的曝气阶段原位间歇投加臭氧,臭氧投加量为0.027 g O3/g MLSS,连续运行40 d;对照组不投加臭氧作为对比。结果表明,原位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约43.9%,臭氧投加组SBR段平均污泥产率系数为0.1447 g SS/g SCOD,而对照组为0.2580 g SS/g SCOD,投加组没有惰性污泥的累积,并且污泥沉淀性能得到改善。原位臭氧氧化对出水水质影响不大,投加组与对照组相比,臭氧投加3周期后的出水COD、NH4+-N、TN和TP平均值分别为47.8、0.76、14.1和6.4 mg/L,去除率分别下降了4%、2%、3%和7.7%,其中COD、NH4+-N和TN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8.
不同稳定剂对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稳定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壳聚糖、单宁酸和羟基磷灰石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稳定化处理,并运用毒性浸出方法(TCLP)和重金属形态变化来评价其稳定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单宁酸及羟基磷灰石对于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明显的稳定效果,羟基磷灰石对4种重金属Pb、Cu、Zn和Cd的稳定效率最高,分别达到90.03%、80.46%、60.40%和79.23%,单宁酸次之,壳聚糖对Zn的稳定效率随添加量增大而略有下降;羟基磷灰石使Pb、Cu、Zn和Cd的稳定态比例分别增加30.55%、16.83%、11.43%和15.39%,稳定态增加比例明显大于壳聚糖和单宁酸.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不锈钢采样罐对华东地区8家涂料制造企业生产车间排口进行采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了106种VOCs组分,识别了VOCs排放特征,建立了溶剂型涂料和水性涂料VOCs排放成分谱,分析了VOCs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涂料制造行业VOCs特征组分主要为芳香烃和含氧烃,两者浓度范围在65.5%~99.9%,溶剂型涂料VOCs排放主要以芳香烃为主,占总VOCs的63.0%~94.0%;水性涂料VOCs排放主要以含氧烃为主,占总VOCs的54.5%~99.9%.间/对-二甲苯(32.4%)、乙苯(19.0%)和乙酸乙酯(12.1%)为溶剂型涂料源排放特征,乙酸乙酯(83.7%)与2-丁酮(8.0%)为水性涂料源排放特征.芳香烃和含氧烃是涂料制造行业的主要活性组分,对臭氧生成潜势(OFP)的总贡献率在92.9%~99.9%之间.源反应活性分析(SR)表明,水性涂料单位质量VOCs对臭氧的生成贡献低于溶剂型涂料,因此可显著降低臭氧的生成潜势.研究显示,针对涂料制造行业VOCs污染治理,应重点关注芳香烃和含氧烃中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的VOCs组分,进行源头和精细化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