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5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淡水湖,其周边分布若干沙山。此前研究多认为这些沙山为风成堆积的产物。选取星子镇沙岭沙山顶部(吴淞高程约58.3 m)一处红色砂层(含泥质团块)为研究对象,开展粒度分析和释光测年,以进一步揭示其形成环境和年代。粒度结果为:(1)以中粗砂为主;(2)粒度分选性差;(3)频率分布曲线显示该红色砂层包含多峰;(4)概率累积曲线显示该红色砂层包含1个推移组分、2个跃移组分和4个悬移组分;(5)萨胡判别公式值均>-2.74。之后,对红色砂层下伏泥层、红色砂层和红色砂层上覆黄色砂层开展石英单颗粒释光测年,其年代分别为:(24.7±2.1) ka、(24.0±2.4) ka和(22.4±3.9) ka。研究表明该红色砂层虽然形成于MIS2阶段,但其不是干旱环境下的风成沉积砂层。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絮凝剂改善城市污水厂浓缩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MBF)作为污泥絮凝脱水剂,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浓缩污泥进行调理,确定该絮凝剂对浓缩污泥脱水的处理工艺参数为:微生物絮凝液最佳投加体积为6%~8%(体积比),发挥絮凝作用的最适污泥温度为28~32℃,最适pH为6~7。经微生物絮凝剂调理的污泥在3 000 r/min离心9 min,污泥脱水率高达82.7%,滤饼含水率降低至77.3%,污泥脱水后体积减至原来的1/5左右。  相似文献   
4.
Activated natural siderite (AN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As(V) adsorption from aqueous solution. Batch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effects of contact time, initial As(V)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 pH, background electrolyte, and coexisting anions on As(V) adsorption. Arsenic(V) adsorption on ANS well-fitted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s. ANS showed a high-adsorption capacity of 2.19 mg/g estimated from Langmuir isotherm at 25 °C. Thermodynamic studies indicated that As(V) adsorption on ANS was spontaneous, favorable, and endothermic. ANS adsorbed As(V) efficiently in a relatively wide pH range between 2.0 and 10.0, although the removal efficiency was slightly higher in acidic conditions than that in basic conditions. Effects of background electrolyte and coexisting anions were not significant with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s observed in high As groundwater. Results of XRD and Fe K-edge XANES analysis suggested ANS acted as an Fe(II)/(III) hybrid system, which was quite effective in adsorbing As from aqueous solution. There was no As redox transformation during adsorption, although Fe(II) oxidation occurred in the system. Two infrared bands at 787 and 872 cm?1 after As(V) adsorption suggested that As(V) should be predominantly adsorbed on ANS via inner-sphere bidendate binuclear surface complexes.  相似文献   
5.
对自然恢复下4类不同年代样地的灰渣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含量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全磷含量在各恢复阶段与对照样地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pH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对灰渣综合质量指数进行研究发现,自然恢复长期、中期、短期与自然恢复初期对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灰渣综合质量指数逐渐提高。对灰渣场锌、铅、铜3种重金属研究后发现,在自然恢复下随着时间的增加,灰渣中重金属含量均呈现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O/BiVO4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在可见光照射下考察了其光催化氧化亚甲基蓝(MB)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Cu的掺杂并未改变BiVO4的晶型结构;Cu(NO3)2/BiVO4在热处理(30~300℃)过程中,NO3-已经完全分解,Cu最终以CuO的形式存在于CuO/BiVO4光催化剂体系中;掺杂不同量Cu的CuO/BiVO4中的Cu2+/Bi+(摩尔比)实测值与理论值相近,该系列光催化剂的合成过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可见光照射下,CuO/BiVO4光催化降解MB反应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当Cu2+/Bi+为0.050时,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k)达到最高值(0.4334h-1),此时的k比单体BiVO4作用下的提高了1.04倍;由于异质结的存在,CuO/BiVO4与单体BiVO4相比,电子和空穴的利用率大大增加,使得CuO/BiVO4的光催化活性较单体BiVO4有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甘蔗渣制备微生物絮凝剂的预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甘蔗渣进行不同的预处理,确定了提高纤维素酶糖化率和酱油曲霉发酵液絮凝率的方法.利用正交实验对固液比、颗粒粒径、溶剂浓度和预处理时间及其交互作用进行考察,确定较优的工艺方案.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碱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纤维素酶的糖化率,处理后甘蔗渣的酶解液中还原性糖浓度和酱油曲霉发酵液的絮凝率分别为3.46 g/L和...  相似文献   
8.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镉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从重金属镉污染地分离并纯化得到的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作为吸附剂,考察了镉初始浓度、菌浓度、吸附时间、温度及pH对镉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镉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30℃、pH为6~7条件下,菌质量浓度为2.0 g/L时,吸附120 min对镉...  相似文献   
9.
5A级景区最大承载量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区域旅游资源的供给能力。通过对不同省市、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数理统计与空间展布,分析我国5A级景区最大承载量的省域空间差异和类型空间差异规律。结果表明:我国5A级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差异特征与人口分布规律较为一致;区域差异与类型差异可供景区规划布局和旅游者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TAW-2000D电液伺服岩石三轴仪和直径75 mm的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得到了C25,C35和C45混凝土在静、动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探讨了混凝土强度等级、动态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和应变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准静态应力-应变曲线和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在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动态应力-应变曲线的峰值点随应变率的增大向右上方移动,线弹性阶段各曲线斜率变化不明显;动态峰值应力、动态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率相关性,并且混凝土材料的应变率敏感性随其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强;混凝土C45的各力学指标对应变率的敏感性最强,C35次之,C25的应变率敏感性最弱;推导了应变率与强度等级和冲击速率之间的经验公式,三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