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1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合菌培养在生物降解中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正> 一、前言毫无疑问,纯培养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对推动微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纯培养技术使得研究者摆脱了多种微生物共存时的纷乱复杂的局面,不受干扰地对单个目的菌株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才丰富了我们对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特性的认识。然而,在长期实验和生产实践中人们也不断发现不少生物活动是单株微生物所不能完成或只能微弱进行的,必须借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在同一环境中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互生和共生作用。科学家们对这些根互作  相似文献   
2.
基于博弈论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治理能力的不断增强,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质环境的影响日益凸现.相对于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发生的不确定时间、不确定途径、不确定量等特点给治理政策的制定带来很大难度.本文从著名的公地悲剧现象出发,着力从市场博弈及政府监督博弈两个模型分析非点源污染制造者之间的博弈格局,并提出以“集体表现”的形式对非点源污染进行管理和控制.市场博弈模型中以一定的排污削减目标为前提,确定以成本最优的原则进行点源-非点源排污权交易是可行且有效率的;而政府监督博弈模型的结果显示:合理的环境补贴和惩罚机制、政府对自身声誉及公众形象的重视及维护对非点源污染治理起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育种技术在废水处理工程菌株研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仅靠从自然环境中分离筛选有降解酶活菌株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废水处理实践的要求,需要应用先进的微生物育种技术来更加快速而定向地制备降解工程菌株并用以组成高效的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本文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综述了国内外应用微生物育种技术研制环保工程菌的部分理论研究进展和应用概况,对各种育种方法的利弊及目前研究中尚存的问题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降解洗涤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微生物生态学和生理学等多角度地介绍了微生物群落对LAS这种非生物源物质的生态适应,以及筛选蒲株降解LAS的能力;研究表明,大多数细菌的降解能力,取决于降解性质粒的存在。筛选菌株以LAS为唯一碳源生长,可高效地去除污水中的LAS。用海藻酸钠固定化的筛选菌株PLesiomonas sp.90-1,还可高效降解100ppm的LAS废水,去除率在90%以上,实现了高浓度LAS废水的好氧处理。  相似文献   
5.
从长期受LAS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三株高效降解LAS菌,它们可利用LAS为唯一碳源生长,经鉴定其中两株为邻单胞菌(PLesiomonas),一株为黄单胞菌(Xanthomonas)。对这三株菌进行的质粒消除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利用LAS的能力依赖于降解质粒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7.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污染土壤中的细菌 真菌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LAS污染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数量和种属组成都发生了变化,这反映在种多样性系数值和样地相似程度均有所下降。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脱LAS菌分属于细菌11个属、真菌7个属。对具有脱LAS能力的细菌进行电泳质粒检测,发现大多数菌株中带有LAS降解性质粒。  相似文献   
8.
环境微生物工程学是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为环境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近十年来(1981—1991),我国环境科学研宄者在这一领域也作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从酶工程学,污染物降解的遗传控制和基因工程学等研究领域综述了我国环境微生物工程学研究的部分成果,并阐述了研究中尚存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社会工业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从各种渠道进入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急剧增加,污染物中不少具有致突变性、致畸性和致癌性,其存在能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急需发展更为灵敏、经济和快速的检测方法来确定遗传毒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和数量.在近年来建立的各种生物检测系统中,SOS 检测法以其独特的生物学原理和准确性而受到重视.本文从 SOS 法的原理、分类及优缺点等方面综述了其应用于环境检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