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51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黄土元素背景值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中国黄土中40个元素的背景值,并以F、Cr、Mn、Co、Ni、V、Cu、Zn、As、Se、Cd、Pb、Hg等13个元素为例,讨论了其在黄土高原的分布与含量。利用趋势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揭示了黄土中元素的某些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背景值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的元素背景值具有三维的分异特征,黄土的质地及沉积的生物气候环境黄土是影响背景值分异的主要因素。为中国黄土的风成学说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西藏高原36种元素的植物含量水平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利用吸收系数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定量描述了植物对土壤不同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西藏高原的土壤-植物系统中,亲硫元素和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较亲铁元素活跃,植物元素的类型划分和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典型三环多环芳烃菲为代表,选取11种典型纳米颗粒对水中不同浓度的菲进行吸附实验,探究水体中的纳米颗粒对菲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Freundlich模型对所有样品的拟合结果最好.logKFr值显示,有机膨润土及3种炭黑对菲的吸附作用最强,且远远大于其他纳米颗粒.有机膨润土对菲的吸附表现为线性吸附(n=1.08),而3种炭黑均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特征(n<0.5),且非线性特征随吸附能力的增强而增强,其他几种纳米颗粒均表现出非线性吸附特征(n<0.9).水中所有的纳米颗粒在与菲作用的过程中,吸附的强弱与颗粒表面电位、粒径及比表面积均无显著相关性,即对于所有纳米颗粒来说,这几种性质并不是决定吸附作用的最主要因素,而吸附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性可能是引起吸附作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等离子体催化降解甲苯途径的原位红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了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等离子体分别协同SiO2、Al2O3、NiO/Al2O3降解甲苯的性能,并从材料的介电常数、对甲苯的吸附性及臭氧分解能力等角度分析了不同活性表现的原因,同时,采用原位红外技术研究了甲苯降解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甲苯浓度为100 ppm,气体流量为100 mL·min-1时,一定范围内,甲苯降解率随着能量密度、介电常数、吸附性及臭氧分解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甲苯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对其降解途径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放电区域中加入SiO2,甲苯仍然在气相中完成降解;而存在Al2O3 及NiO/Al2O3时,甲苯氧化成苯甲酸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催化剂表面,是甲苯催化降解的关键步骤,苯甲酸在活性位点的积累将降低催化剂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5.
黄石市典型农业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石市阳新县某大型农场作为研究区,于2012年2月采集8个代表性表层(0~20 cm)土壤样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了各重金属元素(Cu、Pb、Zn、Cd、Mn、Co)的总量及BCR连续提取法提取土壤中重金属的弱酸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含量。结果显示,Cu、Pb、Zn、Cd、Mn和Co总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2.10、141.29、335.53、2.18、2 606.58和128.27 mg/kg,其中Cd超过了土壤环境三级标准限值,Mn具有最强的变异系数,受到外来污染因素的影响最大。通过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法表明,6种重金属累积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CoCuPbZnMn,且Cd、Mn为主要生态风险因子。同时由形态分析可知,Cu、Pb、Cd、Zn、Mn和Co的化学形态分布均以残渣态为主,说明该农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比较稳定,不易迁移转化,对生物的毒性较小。  相似文献   
6.
为了开发高效稳定、具有低温活性的降解VOCs催化材料,采用传统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锰铈比的催化剂(MnO_2、Mn_(0.95)Ce_(0.05)O_x、Mn_(0.90)Ce_(0.10)O_x、Mn_(0.80)Ce_(0.20)O_x及Mn_(0.60)Ce_(0.40)O_x),利用SEM、BET、XRD、H_2-TPR、O_2-TPD、拉曼光谱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同时考察了其对甲苯的催化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法合成出的Mn-Ce复合氧化物均为微球,但Ce的加入使得微球催化剂表面的纳米针消失,变为光滑的微球体;而不同的催化剂在氧化甲苯时呈现不同的催化氧化性能,其中Mn_(0.80)Ce_(0.20)O_x具有最佳的甲苯氧化性能,这是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性能、较高的化学吸附氧含量及存在Mn-Ce固溶体。因此,通过控制催化剂中Ce含量,可调控催化剂的形貌和物理化学特性,从而使Mn-Ce复合氧化物在甲苯催化氧化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研究结果为新型高效降解VOCs催化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Fluorine or fluoride can have toxic effects on bone tissue and soft tissue at high concentrations. These negative effect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cytotoxicity, immunotoxicity, blood toxicity, and oxidative damage. Apopto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luoride-induced toxicity of kidney, liver, spleen, thymus, bursa of Fabricius, cecal tonsil, and cultured cells. Here, apoptosis activated by high level of fluoride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focusing on three pathways: mitochondrion-mediat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stress-mediated, and death receptor-mediated pathways. However, very limited reports are focused on the death receptor-mediated apoptosis pathways in the fluoride-induced apoptosis.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and discovery of more pathway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fluoride-induced apoptosis may contribute to designing measures for preventing fluoride toxicity.  相似文献   
8.
介质阻挡放电联合催化臭氧化降解甲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区后结合MnOx/Al2O3/发泡镍去除甲苯,考察甲苯进气方式、臭氧产生方法及湿度对甲苯与O3同时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O3是等离子体区后催化降解甲苯的主要物种,介质阻挡放电联合催化臭氧化可实现甲苯及O3的同时高效去除。输入电压为9.0 kV时,甲苯的去除效率达92.8%,在80 min内O3的去除效率维持在99%以上。水蒸气对催化剂催化分解臭氧的活性没有直接的影响,O3浓度较高时湿度对甲苯降解效率的影响很小。GC-MS分析结果表明,甲苯降解的主要气相副产物有烷烃、酸、酮和含苯环有机物,提出了甲苯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9.
A fused silica capillary reactor combined with a heating/cooling stage, a microscope and a digital camera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phase behavior during the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of microalgae (Dunaliella tertiolecta) and model compounds, including soya protein and glycine, starch, glucose and xylose, stearic acid and palmitic acid. Bubbles were generated at 246°C and disappeared at 360°C upon heating when Dunaliella tertiolecta used as feedstocks. Moreover, liquid products were generated at 300°C upon heating and oily liquid products began to separate out at 250°C upon cooling. The phase behavior of soya protein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Dunaliella tertiolecta. Meanwhile, there only observed the bubbles generation during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of glycine. Heating the starch, glucose and xylose above 350°C generated black solids from carbonization. Stearic acid and palmitic acid only had the process of melting, dissolution, dispersion and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在干燥气氛下不同氧化物催化剂对非热等离子体催化降解甲苯的影响。从甲苯降解率、碳平衡、CO2选择性和O3去除4个方面,对比了氧化物催化剂的介电性能、表面供氧能力和比表面积与多孔结构对反应产生影响的强弱。结果表明,催化剂的介电性能有利于甲苯降解率、碳平衡和O3产量的提高,但对CO2选择性和O3去除的影响极小;一定能量密度下,催化剂比表面积与多孔结构对CO2选择性和O3去除所产生的影响要强于介电性能;催化剂表面供氧能力可明显促进反应的进行,其对反应所产生的影响要强于比表面积与多孔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