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
通过选用昆明市第五污水处理厂的一级A标出水和水处理厂外排污泥作为静态实验环境,研究不同混养密度下铜锈环棱螺、椭圆背角无齿蚌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环境的净化性能,筛选出净化效果较好的放养密度。结果表明:放养30 d,铜锈环棱螺、椭圆背角无齿蚌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环境的水质、底质均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扣减空白对照影响,水中COD、TP、NH3-N及底泥有机质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2.26%、26.10%、25.60%和25.69%,底泥厚度平均减少3.8 cm;与对照相比,放养螺蚌45 d内水均能清澈见底,透明度均>70 cm,能明显稳定水体透明度,改善水环境。综合螺蚌生长适应性和净化效果考虑:污水处理厂再生水静态环境中,螺蚌混养密度应≤3 000 g/m3,在2 000~2 500 g/m3为宜,其中铜锈环棱螺的最适放养密度在400 g/m3,椭圆背角无齿蚌为1 600~2 100 g/m3。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生态碎石床对生活污水中氮的去除率,设计了空白床、芦苇床、水葱床、香蒲床4组生态碎石床,研究在连续进水(水力负荷7.5 cm∕d,水力停留时间1.8 d)和间歇进水(水力负荷7.5 cm∕d,水力停留时间5.4 d)2种进水方式下对生活污水中总氮(TN)、氨氮(NH4+-N)和硝氮(NO3--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碎石床在2种进水方式下对氮的去除率差异较大,连续进水时对TN、NH4+-N的去除率依次是香蒲床>水葱床>空白床>芦苇床,香蒲床对TN、NH4+-N去除率较高,分别为77.68%和81.33%;对NO3--N的去除率依次是空白床>芦苇床>香蒲床>水葱床,空白床去除率最好,为65.29%。间歇进水时对TN、NH4+-N的去除率依次是水葱床>芦苇床>香蒲床>空白床,水葱床对TN、NH4+-N去除率较高,分别为89.54%和91.79%;对NO3--N去除率依次是水葱床>香蒲床>空白床>芦苇床,水葱床去除率最佳,为46.43%。间歇进水有利于提高生态碎石床对TN和NH4+-N的去除率,其中芦苇床对TN去除率增加19.63%,对NH4+-N去除率增加14.76%,水葱床对TN去除率增加19.14%,对NH4+-N去除率增加18.60%。  相似文献   
3.
檀笑  温勇  尹淑庄  蔡彬 《环境工程》2013,(Z1):703-706
对东莞市40多家毛织服装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实践,系统分析毛织服装行业的清洁生产思路和要点,结合典型案例,总结出各项清洁生产技术方案对毛织服装行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影响,阐述了毛织服装行业清洁生产的若干规律。  相似文献   
4.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Metal-contaminated sediments in lakes is a global concern that poses toxicological risk to aquatic organisms. This study performed bioassays using the...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排放标准与环境标准,国家标准政策,监测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从农药行业的特征污染物的代表性以及个别指标的合理性五个方面探讨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执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滇池流域富磷地区暴雨径流中磷素的沉降及输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滇池流域的磷矿分布及其开采是导致滇池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对滇池流域富磷地区暴雨径流中磷素输出、输移过程中总磷含量与颗粒粒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源在暴雨中的磷流失量差异性显著,呈现磷矿开采区>林地>台地的特征;暴雨径流水样沉淀8h后,TP浓度显著下降;两场暴雨径流水样中,平均63.3%的磷素随粒径<0.02mm的颗粒流失,其中,平均43.8%的磷素随粒径<0.008mm的颗粒流失;两场暴雨径流中,仅有1.5%的总磷从污染源经沟渠最终进入了河道.研究表明,径流中所含总磷以小于0.02mm的颗粒物形式流失,通过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可以达到良好的沉淀去除效果,而沟渠系统在面源总磷污染的控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滇池柴河小流域暴雨径流中COD的输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滇池柴河小流域为单元,对暴雨径流中污染物颗粒粒径进行了分类,得出径流中COD浓度与污染物颗粒粒径的关系,并从输出源强、输移过程、汇集入河这几个方面对暴雨径流中的COD进行了从源到汇的输移特征研究,以确定暴雨径流中COD的入河负荷.结果表明,形成的暴丽径流中的大部分COD经适当沉淀(30min以上)可以有效去除,暴雨径流中的COD主要分布在粉粒和粘粒中,2场暴雨径流均在沉淀的5~30 min去除的COD最多,这部分污染物的颗粒粒径在0.008~0.020 mm,属于容易沉淀去除的部分,沉淀30 min时的COD平均去除率在52.19%,沉淀240 min左右可去除的主要为粒径在0.003~0.008 mm的污染物,沉淀240 min时的COD平均去除率在63.41%;而沉淀2 880min后仍未去除的为粒径小于0.000 8 mm的微小颗粒,仍无法去除的COD平均占23.26%;降雨强度越大,对地面的冲刷能力越强,形成的径流量更多,输出源的COD含量越高.2场暴雨径流的输出源、输移过程和最终入河的COD浓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污染物输移过程中会受各种因素影响,且本研究监测的暴雨场次有限,由此暴雨径流中COD的入河负荷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单植不同种类沉水植物及"不同种类的沉水植物+螺蚌"组合搭配对微污染水体的净化能力对比研究,寻求系统稳定性最好、水质净化最佳的组合。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间的水箱小试研究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椭圆背角无齿蚌+轮叶黑藻+篦齿眼子菜"组合的水质净化作用最佳,对CO D、TN、TP去除率分别为58.79%、64.30%和88.57%,对浮游生物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水箱里基本无水绵及浮萍生长,轮叶黑藻长势较篦齿眼子菜好、生长逐渐占优势。2014年5月-8月的中试研究进一步验证水箱小试的结论,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7.93%、60.12%和49.28%,轮叶黑藻长势更好。  相似文献   
9.
采集滇池流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静态解吸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时间下溶入水相的COD量,探究不同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DOC的流失特性,从而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滇池流域面源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类型土壤中DOC的溶出平衡时间为壤土>粘土>粘壤土,其中退耕区(粘壤土>粘土>壤土)、大棚(粘土>粘壤土=壤土)土壤不符合该规律,溶出平衡时间基本为1.5~2.5h;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DOC的溶出率为1.00%~2.75%,同一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类型土壤中DOC的溶出率存在一定差别,这是由于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砂粒、粉粒、粘粒的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