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基础理论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为探讨大型海藻缘管浒苔(Ulva linza)对氮、磷加富的生理响应及其机制,分析了氮、磷浓度变化对藻体相对生长速率(Rr.g),氮、磷富集,叶绿素(Chl)含量,类胡萝卜素(Car)含量,色素比值(Chl a/Chl b、Chl/Car)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μmol·L-1P浓度不变条件下,随着N浓度的增加,藻体P含量持续降低,而其Rr、g、N含量、Chl含量、Car含量、色素比值(Chl a/Chl b、Chl/Car)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逐渐上升,N3处理(500μmol· L-1 N)缘管浒苔Rr.g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达到最大值,N4处理(1 000 μmol·L-1)缘管浒苔Chl含量、Car含量和Chl a/Chl b比值均达到最大值.在500 μmol·L-1N浓度不变条件下,依次增加P浓度,缘管浒苔Rr,g没有显著差异,N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而P含量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他指标变化幅度小.综上所述,与P相比,N的变化对缘管浒苔生长、光合色素和光合作用的影响更明显,在N浓度为500 μmol·L-1、P浓度为30 μmol ·L-1、N/P比值为16.67条件下,藻体生长最佳.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时,缘管浒苔富集氮、磷的能力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2.

以某典型废铅蓄电池非法炼铅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指数法以及人体健康风险模型分别对场地土壤中铅和砷污染特征以及健康风险进行评价,并结合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模型(IEUBK)评估场地周边儿童的血铅水平。结果显示:研究区各点位土壤中铅和砷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67×104和2.64×102 mg/kg,显著高于河南省土壤背景值,分别超过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二类用地风险筛选值的58.37倍和4.41倍;各点位的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指数依次为废旧铅蓄电池拆解区>贮存区>铅块成型区,除铅块成型区土壤砷为轻度污染外,其他区域土壤中铅和砷均属于重度污染,存在极强的潜在生态风险;经3种暴露途径对成人和儿童造成的致癌、非致癌威胁依次为经口摄入>皮肤接触>呼吸吸入,各点位砷的致癌风险大小依次为炼铅炉区>废铅蓄电池拆解区>储存区>铅块成型区>10−6;铅和砷对成人和儿童非致癌风险总指数最大分别为25.00和160.69、1.73和11.71,其中铅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更加明显,二者均高于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对附近居民存在极强的潜在健康风险;IEUBK模型计算的儿童血铅浓度超过100 μg/L的概率高达99.99%,均远高于5%的安全概率限值。

  相似文献   
3.
槐糖脂是一类由酵母菌产生的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双乙酰化的内酯型槐糖脂具有很好的药物学活性,研究其抗肿瘤活性对于拓宽槐糖脂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MTT法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DNA电泳研究内酯型双乙酰槐糖脂对肿瘤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槐糖脂能够抑制肿瘤细胞K562的增殖,作用24 h和48 h,IC50值分别为31.70μg/m L和29.80μg/m L.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细胞胀大,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溢、细胞解体.细胞核出现收缩、碎裂和溶解.DNA发生随机断裂,电泳时出现弥散性涂抹状条带.本研究表明,内酯型双乙酰槐糖脂能够抑制肿瘤细胞K562的增殖,细胞坏死是抑制K562细胞增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加热炉作为石化装置的关键设备之一,保证其炉管正常使用对整套装置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炉管被弯头封闭为一体,且部分被封装在炉墙内部,不宜在外部进行检测,目前缺乏对炉管进行有效的检测手段。基于此,本文提出将漏磁内检测技术应用于炉管检测,设计了一套漏磁内检测系统,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内检测系统可检出φ6mm通孔信号,为加热炉管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空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其健康效应及致炎症机制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简述了PM_(2.5)国内外污染现状,从PM_(2.5)的质量浓度和组成成分2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重点从介导信号通路和介导细胞自噬2个方面对PM_(2.5)导致机体炎症反应的毒性机制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为后续研究和控制PM_(2.5)对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