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1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国家生态系统评估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于2009年至2011年初开展了第一次国家尺度的生态系统评估,对自然环境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服务进行了评估,分析了近60年以来英国自然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及面临的问题,使公众了解和认识到了自然的真正价值。本文介绍了英国生态评估的框架体系和主要结论,并分析了对我国生态环境管理的启示,生态管理中应该客观评估自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和价值,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到政府决策体系的构建中;生态评价应该选用适当的指标,评价最终的服务,可用具有可比性的多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降低评估的不确定性;生态评价也需要关注生态系统的未来情景,做好持续长效评估的准备,建立专项评估制度;要注重公众参与,建立多利益攸关方的协商体系,促进公众和各方利益团体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5、2000、2013年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覆盖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度计算、转移矩阵等,分析1985—2013年我国典型地区各类型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相互转化时空变化特征等,揭示1985—2013年生态环境格局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一级分类生态系统综合变化率,赣江、闽江、白龙江和岷江上游流域分别为4.7%、3.9%、3.3%和1.7%,生态系统变化强度1985—2000年较缓,2000—2013年更剧烈。1985—2013年典型区生态系统的主要转化方向具有持续性和双向性特征,岷江、白龙江和赣江上游流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效果明显,出现较高比例的耕地转为森林和草地;面积占67.4%生态系统类型变化与耕地生态系统和人工表面生态系统变化有关;生态系统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生态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主要河流谷地的线状延伸,主要城镇居民点附近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较为突出,人类活动是典型地区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典型区尤其是敏感区应加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减少人类经济活动,降低洪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概率和程度。  相似文献   
3.
近期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00年和2005年遥感监测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五个方面综合评价近五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并分析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与生物丰度指数等五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该评价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相似文献   
4.
基于ETM 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传统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技术方法的不足,探讨了利用热红外遥感影像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的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密度分割法对广州市热岛分布状况进行模拟实验。最后结合其他统计资料,借助GIS等辅助工具,对热岛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实验结果表明,该种方法具有简便、准确、实用等特点,适合在我国城市开展进行热岛的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5.
CBERS-2B数据提取平原区细小地物系数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等中等分辨率影像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时,由于影像分辨率的局限性,仍有许多地物无法解译出来,如农田中的道路、水渠等,文章主要研究了利用图像融合增强和人机交互式解译等技术方法,对CBERS-2B的CCD影像和HR影像进行处理,提取平原区农田中道路面积比系数,从而将农田中未解译的地物扣除。结果表明,CCD影像与HR影像经过融合增强处理后,可以进行平原地区村级及以上道路的提取。  相似文献   
6.
针对环境卫星 CCD 影像,结合影像质量评价、专题制图、土地利用/覆被解译以及常用植被指数构建,以青海湖区域为例,与Landsat TM影像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表明,在与TM影像质量评价参数比较中,TM影像较优,而环境卫星影像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在对地物判译中,环境卫星影像色彩稍暗淡,但对大多数地物解译判读的边界更清晰;环境卫星覆盖度大,区域制图的优势非常明显;生态监测定量遥感常用的植被指数比较中两种数据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7.
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数据为基础,分析2023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2016年以来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23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其中,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85.5%,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9.4%,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6.1%和87.0%,生态质量指数为59.6;2016—2023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其中,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2.4个百分点,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上升21.6个百分点,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分别上升3.9个、13.0个百分点。但各生态环境要素质量在部分区域、特定时段不容乐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颗粒物和臭氧浓度偏高;个别流域仍为轻度污染,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远低于全国水平,某些流域仍存在劣Ⅴ类水质断面,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地表水中的主要超标指标;声环境1类和4a类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仍相对较低;新疆中北部和甘肃西部地区仍有部分县域生态质量为四类或五类,生态脆弱的情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随着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进入攻坚期,控制污染增量的边际成本增加,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难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源卫星影像融合遥感监测技术,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利用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环境限制指数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以面积加权平均实现尺度转换,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斜率(θslope)分析“十三五”以来我国生态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生态质量状况优良、一般、较差的国土面积占比分别为46.6%、22.2%、31.2%。2016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整体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幅度为0.24,其中北京、河北、辽宁、上海、宁夏等省份的增加趋势比较显著,对应的θslope分别为3.01、1.02、1.04、1.89、1.24。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呈略微增加、明显增加、显著增加的县域数量分别为271、545、287个,面积占比分别为10.5%、19.8%、5.5%,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黄土高原、三江源地区、秦岭山地、东部平原地区以及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其中:黄土高原、三江源等地区生态质量提升主要是因为上述地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后,整体绿化程度明显改善,林草...  相似文献   
9.
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阐述了生态环境评价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国内外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评价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评价的关键问题,即为生态系统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因此,为生态系统管理服务的生态环境评价中,管理者的配合和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评价方法必须科学、可行;评价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并且能够连续获得;评价结论尽量真实反映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监管对生态质量评价的需求角度梳理了我国生态监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我国构建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必要性,并从网络建设目的、原则、空间布局、监测内容和工作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构建思路,最后指出"十四五"期间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重点任务,即开展生态质量综合观测站建设并进行生态功能相关监测和评估研究,开展生态质量监测样地系统建设并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监测,从引导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和提高自然生态用地利用效率出发开展生态质量监测和评价的尝试,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质量监测与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