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基础理论   20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次生演替是陆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途径,但土壤磷缺乏会对次生演替过程中的植物生长造成限制,因此深入理解次生演替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对解决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介绍土壤磷循环和磷组分的基本概念及生态学意义的基础上,对次生演替过程中不同土壤磷组分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磷有效性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发现在次生演替过程中,高活性的树脂磷(Resin-P)没有特定的变化规律;较高活性的碳酸氢钠无机磷和有机磷(NaHCO3-Pi和NaHCO3-Po)随演替逐渐增加,主要与凋落物归还、有机质积累和微生物群落变化有关;中等活性的氢氧化钠无机磷和有机磷(NaOH-Pi和NaOH-Po)在演替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趋势,可能受到土壤pH值和矿物离子(如铁和铝)的影响;中等活性的原生矿物磷(Primary mineral P)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随着次生演替而降低.由于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组成等与土壤磷组分显著相关,为提高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磷有效性,应重点关注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的理化特性(例如土壤pH值、含水量和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群落(例如溶磷菌群落)的变化;同...  相似文献   
2.
四川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灾后生态退化及其基本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我国历史上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干扰事件.这次地震造成的人员、设施、经济损失比较清楚顺而得到高度关注,但导致的生态破坏与生态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基于生态破坏与退化的驱动力及过程的分析,初步评估了地震灾区[约60个县(市、区),面积约15×104 km2]的生态破坏形势,揭示了灾后生态退化问题及其基本特点,以期为重灾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与恢复重建提供认识基础,为灾后生态恢复与重建决策、科学研究与生态恢复实践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次生演替对土壤持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生演替己成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迹地上的主要演替方式之一.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现有次生演替序列草地、灌丛、次生桦木林、原始针叶林为对象,研究川西亚高山森林采伐迹地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持水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草地、灌丛和次生桦木林与原始针叶林相比,土壤容重差异性显著,分别增加了52.17%、44.93%、17...  相似文献   
4.
岷江柏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地理空间差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现存岷江柏分布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差异性研究表明 ,土壤容重理县居群最小 ,最大的为茂县居群 ,理县居群与茂县、马尔康、丹巴居群间有显著性差异 .土壤总孔隙理县居群较大 ,但其孔隙组成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比 (CP NCP)较小 ;金川、小金、马尔康和丹巴居群虽土壤总孔隙不大 ,但其孔隙组成较合理 ;茂县居群土壤总孔隙小 ,非毛管孔隙数量又大 .土壤持水量直接与土壤孔隙状况有关 ,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理县居群最大 ,茂县居群土最小 ,茂县居群土壤持水量与其它居群间有显著性差异 .土壤自然含水量是土壤孔隙状况与持水能力的综合体现 ,0~ 2 0cm层土壤自然水量顺序为 :丹巴 >金川 >小金 >理县 >马尔康 >茂县 ,茂县居群与其它居群土壤自然含水量有显著性差异 .建议在干旱河谷区实施造林规划时 ,选择土体较稳定、人为干扰少、种植初期有水源保障的阴坡或半阴坡 .图 5表 3参 2 4  相似文献   
5.
人为干扰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人工林在几种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中细土(粉粒、粘粒)和大团聚体数量减少,小团聚体和原生土壤颗粒增加;土壤表层孔隙度减小,尤其是大孔隙明显减少;土壤有效水降低,持水供水能力减弱,渗透系数减小。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土壤生态功能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减弱,建议在最易受人为干扰的造林地区,最好是在造林初期封山育林。图1表5参13  相似文献   
6.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河谷是我国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环境异质性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以其较好的光热等条件成为整个川西地区人口和城镇分布集中的核心地带,但是由于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和随之而来的人地矛盾,加之干旱河谷脆弱的生态系统,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为例,探讨了干旱河谷气候成因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指出人类活动是叠加于自然因素作用之上的,不是起主导作用,大气环流、局地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造就了当今干旱河谷气候形成,是干旱河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其气候特征具有:(1)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春季气温回升快,秋季下降迅速,≥10℃的积温大,持续时间较长,地温稳定,在冬、夏季均能对地温起调节作用,但在部分地段有极值出现,对作物和林木生长造成不利影响;(2)降水较充沛,干湿季明显,但由于蒸发量大,表现为全年水分亏损,从作物和林木生长而言,雨季的水分亏损更为严重;(3)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等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转化的动力,其生长、周转和碳利用效率(CUE)表征了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对土壤碳库的更新速度以及微生物本身的新陈代谢强度和生命活性的强弱.氮、磷沉降是全球变化的重要趋势,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氮磷添加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成为近年土壤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但CUE的研究方法、氮磷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生理代谢活性的影响还没有统一结论,其作用机理还停留在理论假设阶段,尚待有力论证.本文比较5种测量土壤CUE的原理和各自的优缺点,厘清生长、周转和CUE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影响土壤微生物CUE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从土壤微生物生理代谢和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地上植物3个角度论述土壤微生物响应氮磷添加的过程和机制.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的不利影响在大多数生态系统得到了验证,而磷添加对微生物的影响因生态系统的不同而差异较大,因为磷对微生物的作用强烈依赖于碳的有效性.未来,土壤微生物对氮磷添加响应的研究应该聚焦在估计方法的精准探索、氮磷(多养分元素)互作的影响、地上地下耦合、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整合长时间与大空间尺度.(图3表1参70)  相似文献   
8.
大渡河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预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实施对下游干旱河谷演变的影响,开展了对泸定县城以上大渡河流域干旱河谷区生态需水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干旱河谷生态需水量为能够维系干旱河谷生态功能的基本环境目标、恢复干旱河谷生态景观的生态系统所需求的水量;②研究区干旱河谷总面积1185.00km2,其中干暖河谷250.11km2,干温河谷934.89km2;③考虑输沙需水时,维持研究区干旱河谷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为156.3×108m3,其中干暖河谷最小为58.8×108m3,干温河谷最小为97.4×108m3,不考虑输沙需水时,最小生态需水量仅为58.3×108m3;④河道外需水量占总生态需水量的5.7%;⑤考虑输沙需水时,研究区干旱河谷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占总地表水量的68.84%,不考虑输沙需水时其只占总地表水量的25.68%,对生态脆弱区生态需水进行计算时需考虑输沙需水。  相似文献   
9.
天保、退耕工程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人类生存哲学的革新,是可持续发展思维方式的具体实践。其目的在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达到人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讨了两大工程顺利推进并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因素:(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原则;(3)加强恢复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制定科学的工程评估和监测标准;(4)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5)完善工程机构建设;(6)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办法。  相似文献   
10.
川西亚高山4种典型灌丛岛土壤持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高山森林自采伐后,迹地上灌木迅速扩张形成的"灌丛岛"对土壤肥力、幼苗更新等有重要作用.为揭示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上灌丛岛土壤持水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选择亚高山采伐迹地上4种典型灌丛(高山柳、鲜卑花、绣线菊和杜鹃)为研究对象,以草丛为对照,测定灌丛岛下土壤持水性能,并结合灌丛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采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