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调查煤层气生产区采出地层水中的重金属在露天排放下对生产区地表土壤的影响,采集生产监测区煤层气井产出地层水样、蓄水池积水样、蓄水池底泥样和井场周围地表土样进行重金属含量的测试分析,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地表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煤层气生产区井场蓄水池底泥受到As、Cd、Sn的中度污染,周围地表土壤受到Cd、Sn的中度污染和As、Cr、Pb、Cu、Co的轻度污染,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为Sn、Cd、As、Pb、Cr、Co、Cu、Mn、Ni、Zn。煤层气生产区土壤中重金属存在中度的潜在生态风险,对煤层气生产区地表土壤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生态风险的最主要重金属是Cd。  相似文献   
2.
快速城市化时期中国城市建成区植被状况的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植被变化视角,以中国656 个建制城市的建成区为研究对象,选择1992、2000 和2010 年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和植被数据,选用城市建成区内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均值反映建成区植被的状况;用建成区内NDVI均值和背景区内NDVI均值的比值(NDVI比值)衡量人为因素对城市建成区植被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①同一年份,城市规模越大,建成区植被越差;近20 a 来,除小城市植被变差外,其他等级城市植被总体在变好。②同一年份,规模小的城市人为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近20 a 来,人为因素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植被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减小,而中等城市基本不变,小城市则变大。③同一年份,从湿润半湿润森林带、半干旱草原带到干旱荒漠带的城市建成区内的植被逐渐变差;近20 a 来,干旱荒漠带的建成区植被状况略微变差,其余植被带内建成区植被变好。④同一年份,从湿润半湿润森林带、半干旱草原带到干旱荒漠带人为因素对建成区植被的不利影响逐渐减小;近20 a 来,湿润半湿润森林带内人为因素对建成区植被的不利影响在减小,而其他植被带内,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在增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用塞曼效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废水中镍的最佳条件,并与不用塞曼效应校正背景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证明,不用塞曼效应校正背景,测定灵敏度高,其它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作者通过对甘肃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提出了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初步设想,包括完备的战略目标体系、针对性较强的战略方针、三个相对独立的战略阶段及。一个中心、两个侧翼、三条主线、四大产品和十大特色旅游区”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市津南区环兴污水处理厂为例,介绍一种适合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各构筑物的工艺设计特点与主要设备;环兴污水处理厂设计水量为3万t/d ,设计进水水质主要指标为CODCr:4 5 0mg/L ;BOD5:2 0 0mg/L ;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已稳定运行1年  相似文献   
6.
大型露天堆料场在工业中应用广泛,但其在风致作用下产生的扬尘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对周边半径为几千米内的局部区域的大气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研究在此小区域内的颗粒污染物的运动及扩散规律对于控制其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匮乏。鉴于上述原因,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颗粒物在局部区域内的运动及扩散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与分析,并结合笔者前期所开展的针对大型露天堆料场扬尘颗粒物现场测试、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研究,对预测大型露天堆料场料堆排放的颗粒物在风致作用下的扩散规律提出了几点建议,认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应为构建扬尘中粒径小于50μm颗粒的扩散模型,同时加强风洞试验和现场测试的验证,以期为更好地研究和控制大型露天堆料场的扬尘污染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煤炭是重要的能源,但是在开采后形成的地表沉陷特别是塌陷在平原地区造成了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巨大破坏,对粮食产量、植被覆盖和塌陷区居民的生产、居住、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Landsat MSS、TM、ETM+和OLI影像,通过目视解译获取了1973~2020年6个时段的淮北市采煤塌陷区的边界信息,通过监督分类和目视修正提取了5个时段的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塌陷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虽然塌陷区被不断地回填,但是塌陷区的数量和总面积在近50 a里不断增加,在2020年共有塌陷区243个,总面积约1.2万hm2。(2)塌陷的土地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其次,塌陷的耕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3)塌陷区回填的规模不断扩大,回填后主要用作建设用地,其次是耕地。塌陷导致了农民失去土地、搬迁,粮食产量减少,同时也破坏了地表植被。研究成果可以为塌陷区的管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分析建设用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对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2001、2006、2011、2017年四期MODIS Land Cover(MCD12Q1)产品数据,结合经济数据和地貌类型数据,研究中国不同经济区和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建设用地在2001~2006、2006~2011、2011~2017年3时期扩张强度逐渐变弱,扩张速度逐渐变慢。(2)2001~2017年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该地区扩张强度最强、扩张速度最快。3时期内东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强度逐渐变弱,扩张速度逐渐变慢;中部地区扩张强度逐渐变强,扩张速度逐渐变快;西部地区扩张强度先变弱后趋于稳定,扩张速度逐渐变慢;东北地区扩张强度先变弱后趋于稳定,扩张速度先变快后变慢。(3)2001~2017年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扩张强度最强,丘陵地区扩张速度最快;平原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强度逐渐变弱,扩张速度逐渐变慢;丘陵地区扩张强度先变弱后变强,扩张速度先变慢后变快;山地地区扩张强度逐渐变强,扩张速度先变快后变慢;高原地区扩张强度逐渐变强,扩张速度逐渐变快。从研究结果可知,不同经济区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和速度具有差异性,主要受不同时期国家相应的区域政策影响;不同地貌类型对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