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通过构建供需匹配模型对秦巴山区人地关系均衡状态进行定量研究,采用OLS最小二乘法和GWR地理加权法对空间供给能力和空间需求强度间的作用关系和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差异化的空间管控模式。结果表明:(1)秦巴山区存在明显的供需空间错位,供给能力中部高、外围低,中部高值区的区县供给指数多处于0.72~1.16之间,外围区县供给指数多小于0.6;需求强度则与供给能力基本相反,中部区县需求强度均小于0.14,外围和东部区域需求强度普遍较高,最高值主要位于秦岭北麓、东麓和汉江中游的区县;这种供需错位源于复杂地形阻隔下的空间资源配置失效。(2)人-地供需两端相互作用,作用程度在地形影响下存在明显空间分异。(3)人地关系均衡指数总体较低,且分布极不平衡,呈现明显的"中部低、外围高"特征,低效均衡、协调均衡与空间失衡的区县数量比约为11∶3∶2。(4)可将研究区分为发展严控区、发展提升区、发展优化区和发展疏解区四大管控分区,针对均衡状态制定人地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