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49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介绍了工业牌号高强铝合金在供应态或经简单预处理后在通用油压机上超塑成形的实例,并分析探讨了非理想组织材料超塑成形中微观组织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红  单霞  左玉辉 《四川环境》2004,23(5):76-78
按照“认识——规划——建设”的思路,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策略和对策,特别提出分质供水和中水回用相结合的供水方式,作出了各地区重点建设项目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的氯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法(GC)联用技术测定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的氯酚.优化萃取温度、萃取平衡时间、酸度、离子强度等实验条件.所建方法简便、精确,自来水和太湖水中均检测到氯酚。  相似文献   
4.
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长期的监测资料,计算了表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系统能(Ex)、系统能结构(Exs1)和生态缓冲容量(|β|)指标,以及湖泊营养状态指数(Its)。结果表明,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差异明显,1998-2001年太湖典型湖区健康状况由好到差的相对顺序为:东太湖、贡湖和湖心区、梅梁湾、五里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指标阈值和湖泊系统能量健康指数(IEx)及其健康状况分级。经2002、2003年太湖不同湖区实测检验表明,所提出的湖泊系统能量健康指数及其健康状况分级适用于评价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区域分异状况。  相似文献   
5.
微电解法对硝化废水的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铁炭微电解法对硝化废水的处理方法及效果。实验表明,硝化废水经该方法处理0.5h,废水中硝基苯和硝基氯苯的去除率可达到90%,COD_(Cr)最大去除率可达50.6%;酸性硝基苯废水经本方法处理后BOD_5/COD_(Cr)可从0.01~0.02提高至此0.27~0.60,废水的可生化性明显提高。但酸性硝基氯苯废水经该方法处理后BOD_5/COD_(Cr)未见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土壤-植物根际磷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土壤-植物根际磷素养分状况及利用机理,提高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使土壤中潜在的难溶性磷库活化,提高磷肥利用率,对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了根际土壤中根际微生物、根际pH值、根系分泌物、菌根、根际土壤磷酸酶等各种因素对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地震液化引起的地面大变形对桥梁桩基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主要就地震高烈度区液化引起的地面侧向大变形对桥梁桩基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地面大变形引起的震害情况、液化诱发地面大变形的机理及液化大变形的预测方法、桥梁桩基的震害和液化大变形对桥梁桩基的影响、桥梁桩基抗地面大变形的措施,以及存在问题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此文对Z形弯曲件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归类,并介绍了几种常用的Z形弯曲模的特点,以及这些模具的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椭圆形拉深件由内向外进行切边的工艺过程和模具结构.并着重分析了模具工作过程以及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赵维  蔡祖聪 《生态环境》2011,(10):1387-1394
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和温度30℃的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对采自江西的15个第三纪红砂岩母质发育的自然土壤(灌丛和林地)和农业利用土壤(茶园、旱地和水稻)进行了56 d实验室培养,研究了土壤NO3--N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及阶段特点。结果显示,发生净硝化作用的14个土样NO3--N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表现"J"型增长和"S"型增长2种模式。"J"型增长模式的6个土样,67%为自然土壤,其NO3--N质量分数增长具有15~35 d的延滞期,符合指数方程N=N0e kt(P〈0.001),N0值与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显著的指数关系(P〈0.05)。"S"型增长模式的8个土样,88%为农业利用土壤,NO3--N累积无明显延滞期,符合Logistic修正模型N=Np/(1+e2.e-rt)(延滞期td=0,P〈0.001),由模型获得的土样最大硝化速率vm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和全碳质量分数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达到最大硝化速率所需的时间tm与风干土的NO3--N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上述结果表明,农业利用措施,特别旱作种植可消除亚热带土壤硝化作用的延滞期,从而使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快速转化成为硝态氮,增大硝态氮淋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