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11篇
综合类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3月25日,地处重庆开县高桥镇的中石油罗家2号井发生井漏,当地居民一万多人紧急转移,无人中毒;7天后,压井成功,险情消除。回忆两年前在同一地点发生的“12·23”悲剧,可以想象,这次井漏虽没伤及性命,但对被迫疏散的农民来说,其心理伤害和因此而产生的恐惧感绝不亚于上次,这是勿容置疑的。此事已经一而再,不能再而三了。因此,人们当深刻反思:怎样在构建和谐社会,在通往工业化的道路上,善待农民。  相似文献   
2.
发现王志安今年2月中旬,在朋友家里看到一本新书。《论技术创新与安全生产》,该书的序言给记者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作者王志安,胜利采油厂副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与环境保护学术带头人,其主持开发的安全科技成果在国际上荣获发明奖,并拥有十多项国家专利,出版多部安全专著。职业的敏感使记者意识到这个人身上一定有许多故事,尤其是作为一个企业的  相似文献   
3.
元旦前夕,记者就2004年全国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和2005年的工作思路,专题采访了国家安监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黄毅。  相似文献   
4.
邱成 《安全》2011,32(4):1-4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世界有观测史上最大震级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日本多个城市数百万户断电、断水、断燃气、断交通、断通讯,致使城市生命线几乎瘫痪。这场灾难检验了城市抵御大灾的综合能力,他让我们看到了日本防灾减灾体系的完善和日本国民防灾自救的能力。可以说日本用了2万多人的性命和今后数十年恢复建设的成本为全世界的人们做了一次从立法到管理、从政府到公众、从技术装备到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日本之殇,人类之痛。我们必须反思,在当今城市发展追求高度舒适、繁荣的同时我们又为自己留下了什么或是多少自我"毁灭"的隐患。如何规避风险,寻找发展与风险的平衡点,为此本刊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对安全生产在城市运行中的定位;安全生产与公共安全的关系;应急救援在公共安全中的作用进行专题讨论,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又与抗击"非典"战役融在一起,其形式虽非典型,其意义却胜过以往,不同寻常…… 抗击"非典",不仅是一场与病毒争夺生命的人民战争,而且是一场高度普及和宣传健康与安全群众活动.  相似文献   
6.
洛阳"12·25"火祸,作为一个事件,已经过去;作为一种影响,是永远无法消除的.309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突然间枉死了.别说遇难者成千上万的亲人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就是与遇难者素不相识的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耳闻动魄,目睹惊心.  相似文献   
7.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积习,已与以辩证疗法为新模式的综合治理极不相称。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各部门应从各自的角度担起综合治理的主角,并用足现行法制资源。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中国已于去年年底度过了五年“保护期”,这标志着中国的门户洞开,外资入华的门槛更低。可喜可贺。然而,笔者在《中国石油石化》半月刊上读了题为“五年入世重然诺”的评论后,那股喜幸几乎荡然无存。倒不是说“重然诺”有啥问题,而是该文在赞许中国人说话算数的美德时,把“轻生死”也一并列入。该文以《论语》“子贡问政”为据,不合时宜地告诉国人:“轻生死重然诺”是中国人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今年6月29日是《安全生产法》颁布五周年的日子。《安全生产法》作为全方位调整我国生产经营领域安全生产的主体法,是判断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主要负责人在组织生产时是否尽到安全责任,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否具有安全功能,以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人民群众的生命安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位耄耋老人,但他有一个叫起来很年轻的名字——江涛。八十有八的他,已在轮椅上坐了4年,但看上去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从他脸上找不到一般重病老人的那种神情。去年2月的一天,在家的江涛正躺在床上看报。到访的记者悄然移步于床前猫腰瞅他,问好声没出,他却对着记者的面颊轻轻地一巴掌,然后笑着用他那仍然洪亮却已十分含混的发音,说道:“你来了!”见此情景,记者百感交集,虽是常客,但这次是4年后的重逢啊!往日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演说家,如今竟成这样;更没想到这还是因为一份他所喜爱的报纸要停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