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10篇 |
免费 | 2828篇 |
国内免费 | 27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26篇 |
废物处理 | 218篇 |
环保管理 | 686篇 |
综合类 | 5357篇 |
基础理论 | 1240篇 |
污染及防治 | 1058篇 |
评价与监测 | 467篇 |
社会与环境 | 414篇 |
灾害及防治 | 3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6篇 |
2024年 | 251篇 |
2023年 | 279篇 |
2022年 | 541篇 |
2021年 | 478篇 |
2020年 | 551篇 |
2019年 | 392篇 |
2018年 | 414篇 |
2017年 | 443篇 |
2016年 | 433篇 |
2015年 | 449篇 |
2014年 | 460篇 |
2013年 | 574篇 |
2012年 | 624篇 |
2011年 | 661篇 |
2010年 | 553篇 |
2009年 | 562篇 |
2008年 | 504篇 |
2007年 | 507篇 |
2006年 | 515篇 |
2005年 | 372篇 |
2004年 | 264篇 |
2003年 | 190篇 |
2002年 | 176篇 |
2001年 | 149篇 |
2000年 | 127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44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fragment constant QSAR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EC50 values of organic chemicals to Daphnia magna.
Shu Tao Xiaohuan Xi Fuliu Xu Bengang Li Jun Cao R Daws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rking, Essex : 1987)》2002,116(1):57-64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 of organic chemicals to Daphnia magna and the number of molecular fragments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experimental EC50 values for 217 chemicals derived from the literature. A fragment constant model was developed based on a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fragments and the logarithmically transformed reciprocal values of EC50. Functional correction factor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model. The model was verified using an independent set of randomly selected data. The mean residual of the final model was 0.4 log-units. The robustness of the model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ree jackknife tests. 相似文献
2.
Hiroshi Yamamoto Yudai Nakamura Yuki Nakamura Chise Kitani Tetsuya Imari Jun Sekizawa Yuji Takao Naoyuki Yamashita Narisato Hirai Shigeto Oda Norihisa Tatarazako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7,14(4):177-193
Eight pharmaceuticals were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domestic consumption in Japan, the excretion ratio of the parent compound and the frequency of detection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or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effluent. Toxicity tests on these pharmaceuticals were conducted using Japanese medaka (Oryzias latipes), daphnia (Daphnia magna), and green algae (Psue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 Predicted no effect concentration (PNEC) was calculated using lethal or effect concentration 50 (LC50 or EC50) values and no effect concentration (NOEC) obtained in the toxicity tests for these compounds. Predicted 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 (PEC) was also calculated from annual consumption, the excretion rate of the parent compound, and removal rate in the preliminary batch activated sludge treatment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Maximum concentrations found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or sewage effluent in Japan or foreign countries were also used for another calculation of PEC. Initial risk assessment on the selected pharmaceutical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PEC/PNEC ratio. The results of initial risk assessment on the eight selected pharmaceuticals suggest neither urgent nor severe concern for the ecological risk of these compounds, but further study needs to be conducted using chronic toxicity tests, including reproduction inhibition and endocrine disruption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3.
烤鸭是具有北京特色的传统美食之一,制作过程采用果木炭火烤制方式,与其它食物烹饪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国内还未对这类餐饮源的排放特征进行过系统研究,为掌握这类餐饮源排放特征,从而为污染控制提供技术依据,选取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烤鸭店,研究了其烤鸭烤制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传统烤鸭烤制过程中排放的油烟、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醛酮类化合物的基准排放浓度分别为(0.74±0.45)、(15.32±7.93)、(7.60±3.41)和(1.22±0.59)mg·m~(-3);颗粒物排放浓度要远高于油烟排放浓度,VOCs组分构成相对复杂,既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等VOCs也包括醛酮类、醇类、酯类等含氧VOCs和卤代烃,其中3-甲基呋喃、乙醇和乙酸甲酯的浓度最高;醛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组分有乙醛、甲醛和丙烯醛等,其中C1~C3物质占72.27%. 相似文献
4.
利用年限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农牧交错带以小麦为对照,比较研究不同利用年限对退耕还草种植的老芒麦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利用年限增加,在0~30cm范围内,老芒麦草地土壤体积质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利用第2年的老芒麦草地土壤体积质量最小、孔隙度最大,利用第3年的老芒麦草地土壤含水量最大。利用年限对0~120min内的老芒麦草地土壤渗透性影响不大。不同利用年限老芒麦草地首30min渗透率大小顺序为:第2年>第1年>第3年>第4年,利用第2年的老芒麦草地通过渗透截留降水的能力较强。一个生长季后,不同利用年限的老芒麦草地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体积质量分别比小麦地平均提高3.86%、1.53%和降低6.07%。 相似文献
5.
选择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作为受试生物,测定了原油、燃料油分散液(WAF)以及添加溢油分散剂后的乳化液(DWAF)对两种微藻的毒性效应参数。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原油WAF和DWAF以及燃料油DWAF均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其中,当原油WAF浓度为0.3 mg/L时,促进作用最强;而原油DWAF浓度低于0.5 mg/L时,开始促进生长,当浓度低至0.1 mg/L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两种微藻在4种不同石油烃类污染物体系中的96 h-EC50差异较大,96 h-EC50值介于0.07~30.77 mg/L之间;其中燃料油DWAF毒性最强,对中肋骨条藻和微型原甲藻的96 h-EC50分别为0.45 mg/L和0.07 mg/L;而微型原甲藻对原油WAF毒性效应敏感性最低,其96 h-EC50高达30.77 mg/L。 相似文献
6.
利用荷电低压颗粒物撞击器(ELPI+)对四川省水泥行业、玻璃行业、陶瓷行业、砖瓦行业、燃煤锅炉、生物质锅炉、电厂、钢铁行业等典型行业开展排放特征测试,通过组分分析,获取各行业PM_(2.5)成分特征谱.结果表明:①水泥、玻璃、陶瓷、砖瓦等建材行业均以Si、Ca、Mg等元素为主要排放组分,双碱法脱硫SO_4~(2-)排放占比高于其他脱硫工艺;②电厂PM_(2.5)中SO_4~(2-)、Ca~(2+)、NH_4~+、Mg和Si为特征组分;燃煤锅炉中OC、Al、Si和Ca等为特征组分;③OC和EC是生物质锅炉PM_(2.5)主要排放组分,成型生物质燃料锅炉中K排放占比也较高,非成型生物质燃料锅炉中Cl~-排放占比为所有行业中最高;④钢铁行业中Ca含量最高,为18. 11%,其次为SO_4~(2-)、Na~+和Fe. 相似文献
7.
以聚乙烯(PE)微塑料作为典型微塑料,在恒定碱性条件(pH=10)和非恒定碱性(初始pH=10)条件下,研究PE和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污泥厌氧发酵初始阶段,PE对产酸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后期呈相反趋势。厌氧发酵60 d时,恒定碱性条件下,投加PE组(R2)的VFAs产量与空白组R1相比降低了31.46%;在非恒定碱性条件下,投加PE组(R4)中VFAs产量与空白组R3相比降低了15.78%,说明PE长期胁迫对污泥厌氧发酵VFAs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同时,PE会刺激微生物分泌更多的EPS(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降低Zeta电位并破坏EPS的结构。另外,综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水接触角分析微塑料的性质特征发现,由于环境条件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污泥厌氧发酵会导致PE老化,且非恒定碱性条件下微塑料的老化速率更快。 相似文献
8.
环境DNA(eDNA)技术作为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新手段,能够从微观角度对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渭河干流eDNA浮游动物OTUs分类信息数据及水环境参数,采用多样性指数、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揭示了关键种的生态位分化及其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在物种组成、丰度、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均值分别为22.25、22.38、2.32和0.68,下游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上游.群落中的关键种与其他物种间连接度较高,具有高节点度、中心性和模块化特征.关键种(类)的OTUs生态位宽度Bi变化范围为0.38~0.80,中生态位种类占全部关键种(类)的63%,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较高.水环境要素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位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总氮和水温是其主要限制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草酸浸取废SCR催化剂,得到钛钨粉,制备Bi2WO6/钛钨粉复合光催化剂,考察了其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制备光催化剂的优化工艺条件为: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n(Bi2WO6)∶n(钛钨粉)=2∶1,前驱液pH为5,水热反应时间为18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降解罗丹明B,反应 60 min,罗丹明B降解率达94.30%。表征结果显示:钛钨粉小颗粒散落在Bi2WO6片表面,为光催化反应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Bi2WO6和钛钨粉两者结合可提高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效率,进而提高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Bi2WO6/钛钨粉光催化剂对罗丹明 B 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以昭通市农田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点对点协同采样的方法对昭通市农田土壤和蔬菜进行采集,测定了As、Pb、Cu、Zn、Cd和Cr 这6种重金属含量.使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利用健康风险模型评估蔬菜对人体产生的风险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存在Cu、Zn、Pb、Cd和Cr污染,相较于农用地风险筛选值,超标率分别为34.35%、6.87%、2.29%、80.15%和6.11%;蔬菜存在Pb、Cd和Cr污染,相较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超标率分别为6.87%、15.27%和36.64%.土壤污染评价表明,土壤重金属Cd存在强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存在轻微生态风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显示,非致癌风险及致癌风险均超过可接受范围,且对儿童的影响更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的As对蔬菜吸收Cu和Zn具有拮抗作用,而土壤中Cr对蔬菜吸收Cu和Zn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