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虽然一个多世纪以来,金刚石一直是从金伯利岩筒中回收的,但它们与金伯利岩主岩的关系却一直有争议。争论的焦点是,在原始金伯利岩浆中,金刚石究竟是斑晶还是捕虏晶?更广义地说,金刚石的结晶作用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与金伯利岩的生成有关,还是在金刚石  相似文献   
2.
<正> 在滨海地区广泛地发育着不同年代和不同建造的锡矿化。据等的资料,已知有贝加尔、海西、启莫里和阿尔卑斯成矿期的锡矿床和锡矿化。阿尔卑斯成矿最多,它又分为两个锡矿化阶段:晚自垩世-古新世和始新世。滨海地区分布最广泛的有锡石-硅酸盐-硫化物矿床,其成分和结构按其在黑云母交代岩前缘位置的情况而变化。对滨海南部许多矿床的深部地质构造进行的详细研究表明,分布在黑云岩穹隆内部(“核心”带)的锡矿化,其年龄大于未变质地层中的矿化年  相似文献   
3.
<正> 人们一直认为,深部新岩浆的流入而对岩浆房的补充是决定深成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引起火山爆发的重要因素。过去对这种补充的流体动力学的研究,主要是趋向了解涉及干的基性岩浆系统,而没有考虑气体释放所造成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有水蒸汽存在和释放时所造成的某些流体动力学现象,并着重考虑钙碱性组合岩浆。我们注意到“钙碱性”一词,通常用来描述一般与造山带和某些  相似文献   
4.
<正> 许多实验表明,CO_2在硅酸盐熔体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虽然这种溶解度有限(表1)。这种溶解度取决于熔体的成分,并随温度和压力的降低而降低。由于CO_2与非桥氧起反应而生成碳酸根离子,故聚合得不太强的熔体将会溶解较大量的CO_2。因为水有助于熔体解聚,故CO_2在含水熔体中的溶解度比在同成分的无水熔体中大得多。由于CO_2在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低得多,故CO_2饱和的熔体的结晶温度将比水饱和的熔体的要高。此外,由于在高温、高压下CO_2在熔体中的溶解度增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对早前寒式纪地质,特别是对这个时期特征的绿岩带与活动带的杂岩体的兴趣日益增长。一系列的有关会议及刊出的论文可作见证。在本国文献中普遍出现了“绿岩带”和“活动带”术语和概念。但在很多论文中这些术语的解释与国外文献中的根本不同,而在某些情况下又将“绿岩带”与“绿岩系”、“带”与“拗陷、“活动带”与“变质带”等分别等同起来。必须指出,“绿岩带”这个术语除了具有大地构造的意义外,还具有相当重要的成矿意义。考虑到  相似文献   
6.
<正> 晚白垩世花岗岩的侵入在滨海地区岩浆作用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区域成矿中,首先在锡、钨矿化中起主导作用。由此便可理解晚白垩世侵入杂岩会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以前将侵入杂岩划分为三个侵入岩系(塔季宾、巴切拉兹和滨海岩系),目前正受到批  相似文献   
7.
<正> 一些金刚石中微小的同生矿物包体的成分,可用来解决金刚石成因的最重要的控制条件问题。有人认为,这些矿物包体被包裹的时候,它们与其主晶金刚石是稳定共生的。因此,矿物包体的成分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诸如金刚石形成时的化学环境、周围的压力和温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海洋沉积物中,海水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是形成成岩硫化物的原因,这种硫化物相对于原始硫酸盐而言一般强烈亏损~(34)S,而且其δ~(34)S值变化极大。相反,太古代沉积硫化物的δ~(34)S值一般变化不大,而在相同的沉积单元中硫酸盐的δ~(34)S值几乎不变。这一发现使得以前的研究者认为,或者硫酸盐还原细菌必须在太古代(特别是在2.75Ga前)发育,或者太古代海洋中的硫酸盐含量太少(<<1 mM,而在现代海洋中为28 mM),这意味着太古代大气层内所含的游离氧大大低于现代大气层中的。然而,如果硫酸盐还原细菌在温度为30—50℃,含有大量(>1mM)的硫酸盐、δ~(34)S值约为+3‰的海洋中就已经活跃,那么2.6—3.5Ga前的太古代沉积物的硫同位素资料就可以得到更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蚀变火山岩中的海水来源碳是太古代绿岩带中唯一主要的变质前的碳酸盐碳储库。因此,太古代金矿床中的碳酸盐由于稳定同位素比值太低(平均δ~(13)C=-3‰,不可能由这种C(通常认为其δ~(13)C近于0‰)生成,故被解释成是由某种局部的长英质岩浆源衍生出来的。但是,Barley和Groves(1987)在西澳大利亚的诺斯曼-威卢纳绿岩带中,识别出金矿化和区域变质前的两种碳酸盐蚀变类型,其证据归纳如下。这就是海底蚀变和受断裂控制的区域蚀变,如下所述,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碳同位素组成。后者(平均δ~(13)C=-4.8‰)意味着,在绿岩带演化期间,主要是来自地幔的岩浆碳(CO_2)流,因此其本身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然而,这里我们证明了只存在两种碳酸盐碳储库,以及在同一地区不同金矿床之间碳酸盐的碳同位素比值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否定了某些通常用来支持岩浆流体模式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金刚石来自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以及碱性和超镁铁质煌斑岩。文中指出,这些岩石与钙碱性煌斑岩一样,都高度富含金。煌斑岩中金的平均丰度至少要比“普通”火成岩高一个数量级,而许多个别的值甚至高出100—1000倍。金含量高可能反映出两个因素:(1)煌斑岩是从地球特别深的部位演变而来的——在这些部位不仅金刚石稳定,而且金也比其他火成岩源区更富集;(2)煌斑岩岩浆之所以能成为来自深部的金的适合载体是因为它们具有高的CO_2、H_2O、F、K、Rb和Ba含量,中等的S含量,而且所反映的流体实际上就是在地壳中沉积脉型金矿的流体。大多数类型的煌斑岩都与富集型地幔捕虏体一道从地球的深部迅速上升,因而能保留所有的金刚石和金。另一方面,钙碱性煌斑岩则经历了与地壳大规模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它们捕获了地壳捕虏体,同时失去了所有的金刚石和地幔捕虏体,其中至少还丢失了一些金;后者可解释它们常与中温热液金矿床伴生(例如太古代金矿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