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针对城市河道治理后反复出现水华现象的问题,以上海市青浦区小涞港河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参考相关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优化选取水质、底泥、护岸等相关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河道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较高的硝酸盐浓度[NO3--N浓度为(3.055±2.863)mg/L,其与叶绿素a浓度显著相关,r=0.36,P<0.05]是闸控型平原河网水系河流重要的水华潜在风险因素,建议结合现有闸泵工程活水畅流技术,进一步优化曝气方式,创造合适的缺氧微环境以及通过硫、铁元素耦合强化总氮去除;河道底泥以营养盐污染[内源氮浓度为(2 171.99±1 664.40)mg/kg]为主,现有沉水植物种类较为单一,易产生丝状藻华孳生现象,建议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类并进行合理配置,降低底泥营养盐污染,增强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性;采用的浆砌混凝土硬质护岸对雨水径流污染的净化拦截能力严重不足,建议适当拓宽河道,对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选择合理的填料基质和植被配置,以强化护岸对面源污染的截留功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铁镁改性粉煤灰絮凝剂絮凝沉淀得到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絮凝颗粒,然后通过颗粒化菌藻系统进行了缓流微污染水体原水净化处理,优化了絮凝剂投加量,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菌、藻比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藻液)中絮凝剂质量浓度达到500 mg/L以上即可使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絮凝率均超过94%;光合细菌、小球藻絮体颗粒总投加量为0.5%(体积比),HRT为48 h,菌/藻比(体积比)为1:1时,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9.86%~62.16%、61.35%~63.72%、76.98%~79.42%和65.48%~68.32%,出水中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1.75~4.31 mg/L、0.18~0.59 mg/L、0.30~0.96 mg/L和0.05~0.09 mg/L,系统具有稳定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养殖水体中炔雌醇(EE2)的固相萃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洗脱液体积、洗脱液组成和淋洗液体积是影响EE2固相萃取回收率的3个主要因素;EE2的最佳固相萃取条件为:水样pH值为3,进样流量为3.0 mL/min,淋洗液为体积分数为10%的甲醇水溶液,淋洗液体积7.0 mL,洗脱液为乙酸乙酯-正己烷混合溶液(体积比为9∶1),洗脱液体积12.0 mL。该条件下养殖水样中EE2固相萃取回收率为81.6%~86.7%。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高效治理丝状绿藻水华的方法,研究了纳米Cu@C复合材料对丝状绿藻水绵(Spirogyra sp.)生长的抑制效果与作用机制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纳米Cu@C质量浓度从0增至40 mg·L-1,水绵的生物量和叶绿素a含量逐渐下降,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生长抑制率最大可达60%;纳米Cu@C质量浓度增至50、60 mg·L-1,水绵的生长抑制率反而有所下降.纳米Cu@C对水绵细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而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只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各浓度纳米Cu@C暴露组水绵细胞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水绵胞内物质外流可能会造成水绵生长水体的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出现一定上升.纳米Cu@C的Cu2+溶出浓度远低于饮用水安全标准,急性生物毒性较弱.综合来看,纳米Cu@C复合材料具有控制水绵孳生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鸟粪石沉淀处理猪场沼液,出水再用光合细菌复合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进一步处理,优化了鸟粪石沉淀的最佳Mg~(2+)∶NH_4~+(摩尔比)和光合细菌复合SBBR的最佳污泥停留时间(SRT)。结果表明:鸟粪石沉淀的最佳Mg~(2+)∶NH_4~+为1.3,COD、氨氮、TP和SS去除率分别可达52.86%、77.16%、83.24%、93.75%;光合细菌复合SBBR的最佳SRT为10d,运行第20天后基本达到稳定,COD、氨氮、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87.19%~91.67%、90.18%~95.69%、82.79%~88.85%、74.81%~82.39%,稳定后鸟粪石沉淀—光合细菌复合SBBR对COD、氨氮、TN、TP的总去除率分别达到95.29%、98.39%、95.95%、96.95%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缓解水体富营养化,通过经济高效的方法降低水体氮磷含量,同时解决羊粪资源化利用问题,以羊粪球为原料在600℃下热解制备生物炭(YF600),利用Box-Behnken设计实验,研究浸渍比、pH、温度对YF600吸附水中NH4+-N、NO3--N、PO43--P效果的影响,运用响应面优化法确定最佳吸附条件。用吸附等温线中的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吸附动力学的准一级方程、准二级方程对3种污染物的吸附过程进行拟合,并通过BET、FTIR、SEM-EDS、XRD、元素分析仪分析其理化性质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对YF600吸附NH4+-N、PO43--P的影响显著性大小为:浸渍比>pH>温度,吸附NO3--N为:浸渍比>pH(温度影响不显著)。拟合出最佳吸附条件为浸渍比0.004,温度26.2℃...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污水厂尾水净化效果的影响,选取常用于生态修复中的3种挺水植物——西伯利亚鸢尾(Iris sibirica)、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并将这3种挺水植物分别与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进行配置,比较3种不同植物配置系统对污水厂尾水营养物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经过40 d的试验,狐尾藻+西伯利亚鸢尾组合对尾水中总氮、总磷和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最佳,最高去除率分别达94.7%、96.2%和98.9%;狐尾藻+西伯利亚鸢尾组合的生物量增长率也是3个试验组当中最高的,达66.4%.高通量测序表明,3种植物组合根系微生物表现出了明显群落差异;其中,狐尾藻+西伯利亚鸢尾组合在根系微生物方面拥有最高的ACE丰富度指数;反硝化菌属和脱磷菌属相对丰度最高的植物组合是狐尾藻+石菖蒲组合,分别达到了14.19%和9.67%.上述结果表明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根系脱氮除磷相关菌属的相对丰度均会对系统的净化能力产生影响,但植物的生长吸收是污水中营养盐得以去除的主要途径.(图4表5参38)  相似文献   
8.
用食藻虫引导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对上海市临港新城果园镇里塘河道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了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辅以种植沉水植物,采取开放式生态修复和治理。每月水质跟踪检测结果表明:该工程治理方法具有显著生态修复效果,水质得到明显改善;CODMn、TN、TP在最低平均值时分别比生态修复前下降了60.67%、85.36%、88.74%;氨氮、亚硝态氮和叶绿素a在生态修复中的最低平均值分别为0.088 mg/L、0.024 mg/L和5.31 mg/m3;试验期间,修复区水体TN、TP、NO2-N、NH4-N和CODMn显著低于对照区,水体透明度(SD)平均为150~180 cm,水质达到国家Ⅱ~Ⅲ类地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