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地表层复杂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同时承载着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人地关系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环境与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深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消失,人地系统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系统服务流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转化、输送与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桥梁,能够在人地系统间建立时空连接。以黄河中下游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地区(河南省郑州市)和生态环境保育区(河南省南阳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综合评估框架,揭示中尺度区域人地关系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30年间,郑州市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增长力度大于南阳市,而生态承载力水平小于南阳市。2020年郑州市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南阳市的差值为0.195 9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是南阳市的2倍、1990年的121倍。由此可知,快速城市化发展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远低于生态环境保育区,人地系统矛盾比生态环境保育区尖锐。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视角的区域人地系统动态演化评估,可为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水源水中不同分子量区间有机物的分布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超滤膜法研究了澳门水源水中不同分子量区间有机物的分布特性 .结果显示 :1)澳门水源水中总有机碳 (TOC)的主体有机物分子量在 10 0 0以下 ,传统工艺对这类水体的有机物去除效率较低 .2 )澳门水源水中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主要与分子量小于 10 ,0 0 0的有机物相关 .3)三种水源水中不同分子量区间BDOC TOC比率的变化也非常大 ,表明能有效控制TOC的水处理工艺未必能够导致相同的BDOC处理效果 ,所以不一定可以有效保证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4 )澳门水源水中有机物含量很低 ,不必增加其它工艺来控制水中有机物 ;如果在水源水质恶化的突发事件情况下 ,可以采用投加粉末活性炭的方法加以控制 .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粗富勒烯中C60的分离效果,采用重结晶-柱色谱联用法从粗富勒烯中分离C60.结果表明,以邻二甲苯为溶剂,80℃时重结晶分离1次,可得纯度为90%的C60,再以活性炭作单一固定相、甲苯为流动相,对结晶分离得到的90%C.进行柱色谱分离,当活性炭与富勒烯的质量比为9:1,色谱柱的高径比为10:1时,所得C60的纯度和总回收率分别为99.9%、81%.  相似文献   
4.
根据陕西省气候特征及地形,将陕西省分为关中、陕南和陕北3个子区,并定义了区域性霾日及持续性区域性霾事件.基于气象、环保及遥感资料,分析了陕西省区域性霾日及相应的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冬季各子区区域性霾日有显著差异,关中地区区域性霾日最多,平均每年冬季大于21 d,陕南地区为6 d,陕北地区大于1 d.关中每年冬季均会出现持续性区域性霾事件.关中区域性霾日区域平均风速普遍小于5 m·s-1,陕南区域性霾日区域平均风速普遍小于4 m·s-1.区域性霾日出现时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明显增大,部分地区大于0.9,关中、陕南和陕北出现区域性霾日时,区域平均空气质量指数(AQI)几乎均大于100.根据激光雷达探测数据,近地层500 m以下区域性霾日的平均消光系数是冬季平均值的2~3倍.关中出现区域性霾日的背景环流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异常中心,乌拉尔山东部位势高度负异常和东亚地区正异常所组成的正位相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为主要特征,近地面存在东南风异常.相比2017年,2018年冬季偏强的东南风异常为陕西省区域性霾日增多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5.
利用同期近地面臭氧、NO2及气象数据,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及周边不同背景环境城市(包括鄂尔多斯、榆林、银川、延安、西安、咸阳)臭氧浓度变化特征以及NO2、气象要素对其的影响,发现2016—2020年各城市臭氧浓度年际变化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 a平均浓度从高到低排序为咸阳>西安>榆林>银川>鄂尔多斯>延安;各城市2017年(鄂尔多斯2018年)臭氧浓度最高、超标倍数最大,超标污染日数也最多;西安、咸阳2016—2019年出现超标,榆林、银川2017年、2018年超标,鄂尔多斯2018年超标,延安未出现超标.臭氧浓度月变化、日变化呈“单峰”结构,延安月均峰值出现在5月或6月,其他城市出现在6月或者7月,各城市于12月出现波谷;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早1个月出现臭氧超标;臭氧浓度日最高值出现在15:00—16:00,最低值出现07:00—08:00,夏季日最高值、最低值出现的时间要比冬季早;日变化幅度夏季最大,冬季最小.NO2日平均浓度及最大值从高到低排序:西安>咸阳>延安>...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高校校园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来源解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樊馨瑶  卢新卫  刘慧敏  秦青 《环境科学》2020,41(8):3556-3562
采集西安市高校校园地表灰尘样品,利用X-Ray荧光光谱仪测定样品中Mn、As、Pb、Cr、Co、Ni、Cu、V和Zn的含量,运用富集因子法判断各元素的富集程度并初步判断污染来源,然后利用R语言和SPSS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污染来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所测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高于陕西省表层土壤背景值.灰尘中Mn、Co、As、V和Ni富集程度低,受到人为干扰影响小; Cr与Cu呈中度富集,Zn与Pb为显著富集,人类活动对这4种元素富集起主要作用.灰尘中重金属Mn、Co、As、V和Ni的主要来源为自然源; Zn、Cr和Pb主要来自交通源;而Cu的富集则主要源于汽修行业和油漆涂料.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针铁矿对乙酸产甲烷途径的调控作用,利用ADM1模型(厌氧消化1号模型)对添加针铁矿的产甲烷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首先引入氧化还原介质作为新变量,模拟SAO(syntrophic acetate oxidation,互营乙酸氧化)过程中的种间电子转移,进而建立包含DIET(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直接种间电子传递)产甲烷过程的ADM1修正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对各产甲烷途径的贡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c(乙酸)分别为12和20 mmol/L时,添加40~2 000 mg/L针铁矿明显提高了乙酸体系的产甲烷速率.②修正的ADM1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针铁矿强化乙酸产甲烷过程.③12、20 mmol/L乙酸体系的敏感性参数km_Xst(最大比乙酸氧化速率)校准值分别从1.02、1.46升至1.76、2.03,km_DIET(最大比电子消耗速率)校准值分别从0.78、1.48升至2.44、3.99,表明添加针铁矿提高了互营体系的种间电子传递速率.修正的ADM1模型对各产甲烷途径贡献的计算结果显示,针铁矿对DIET过程的强化作用与其添加量呈正相关,添加2 000 mg/L针铁矿试验组[c(乙酸)为12 mmol/L]中DIET和SAO产甲烷的贡献率相比对照组分别提升了117.99%和130.73%.研究显示,修正的ADM1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针铁矿对乙酸产甲烷过程的强化作用,并且能用于评价各产甲烷途径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依安县2001-2005年环境噪声监测结果为依据,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特点及污染原因的分析,说明了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复杂性,治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筑施工噪声合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7~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逐小时地面臭氧(O3)和二氧化氮(NO2)数据, 结合再分析气象数据集,分析了从汾渭平原至黄土高原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典型城市郊区(西安:500m、榆林:1100m和鄂尔多斯:1300m)O3浓度的季-月-日变化特征,以及导致三地O3浓度差异可能的化学和气象成因.结果表明:与其他季节比较,夏季三地的O3浓度都较高且差值较小,其中西安昼间O3的净增量最大、夜间净减量也最大且前体物NO2浓度最高,说明西安夏季白天O3光化学反应最强烈、夜间NO滴定O3效应也最强,榆林其次、鄂尔多斯最弱;冬季三地的O3浓度都较低且差异较大,其中西安最低、鄂尔多斯最高,可能是由于冬季白天光化学反应都弱、夜间NO滴定O3效应差异和高海拔地区背景O3浓度高共同导致的,反映了三地O3浓度水平差异不仅受不同NOx水平下局地化学作用影响,还由区域背景值决定.分析还发现,高海拔的鄂尔多斯和榆林二地O3浓度在上午升高的速率快于西安,与二地边界层向上发展的速率一致,可能是由于此时的夹卷效应将高海拔自由对流层的高背景O3向下湍流输送所致.在每个季节雨天夜间,三地的O3浓度均高于其阴、晴天,但是这一差异在西安较弱,而在榆林和鄂尔多斯较强,这进一步意指高海拔地区近地面O3在雨天夜间更强烈地受到高浓度背景O3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降水的拖曳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雨天夜间NO的滴定作用减弱.本研究通过长期观测资料分析,推测了不同海拔高度对近地面O3的影响机制,还需在更多地区进行分析和利用模式开展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