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基础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改善微米零价铁(mZVI)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性能,该文采用黄原胶(XG)制备稳定化微米铁(XG-mZVI),通过渗流实验研究XG-mZVI的穿透曲线及其在砂柱中的分布规律,探讨XG浓度、孔隙水流速、石英砂粒径和非均质性对XG-mZVI在饱和砂柱中迁移行为和沉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XG浓度≥3 g/L时能够明显强化mZVI的迁移能力。XG-mZVI在砂柱中的迁移性能随石英砂粒径和流速的增大而增强。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穿透粗粒砂柱(1.0~1.7 mm)的XG-mZVI比穿透细粒砂柱(0.25~0.38 mm)的量多26.4%;在最高流速(0.99×10-3m/s)下穿透砂柱的XG-mZVI比在最低流速下(0.38×10-4m/s)的值高14.2个百分点。XG-mZVI滞留量由砂柱进水端向出水端递减,表明其被截留的主要机制是滤除作用。一维渗流条件下,渗透性变异层对XG-mZVI的沉积/释放机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充分解析文本形式的危化品事故案例,探讨事故类型与大量事故致因间的因果关联,从化工行业入手,通过扎根理论对175起危化品事故案例进行因素提取,共确定5个子系统、19个因素、80个子因素,提出基于事故生命周期的事故致因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Gra-Apriori算法,以解决经典的Apriori无法考虑属性类别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1989年欧洲过滤设备展览会,于9月12日到14日在西德的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斯鲁厄市举行。由国际过滤协会及其分会联合邀请世界各地的一些过滤组织参加的展览会,主要涉及气、液态过滤和分离的设备及技术、学术研究的进展和最新技术的发展情况。这次展览会使参加者很快了解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滤气法、尘埃控制,以及过滤与分离的设备。  相似文献   
4.
蓝细菌是具有产氧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个体微小,数量庞大,广泛分布在海洋和陆地环境中,同时部分蓝细菌又具有固氮作用,所以蓝细菌在全球碳循环和氮循环过程中都扮演重要角色。2-甲基藿烷类化合物(藿多醇和藿烷)是一类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蓝细菌生物标志物。2-甲基藿多醇被广泛用于估测近现代沉积物中蓝细菌的生物量和群落结构。而2-甲基霍烷则被应用于指示地质历史时期蓝细菌的生物量和重建古环境。本文总结了近年来2-甲基藿烷类化合物作为蓝细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具体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关于此类化合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铁炭颗粒,探讨制备过程中搅拌速率、硼氢化钠的投加速率、加炭时间、炭铁比的影响,并对材料进行TEM、SEM、XRD、XPS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材料为纳米铁炭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孔隙多,比较松散,纳米铁颗粒为椭球形,能负载在层状的活性炭上,活性炭能缓解部分纳米铁颗粒的团聚现象;在炭铁比为0.4,硼氢化钠投加速率为20 m L/min,加炭时间为10 min,搅拌速率为500 r/min的最优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材料,其对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为94.3%。  相似文献   
6.
纳米铁由于其反应活性强、来源广泛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去除地下水NO-3-N污染中.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纳米铁进行改性可以避免采用化学表面活性剂改性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本研究采用鼠李糖脂、茶皂素、无患子3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纳米铁进行改性后附着在活性炭上构成改性纳米铁/炭复合材料,通过批试验、沉降试验、迁移试验等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纳米铁/炭复合材料的改性作用.结果表明:鼠李糖脂、茶皂素、无患子对纳米铁/炭改性后去除NO-3-N效果最佳时的投加量分别为0.7%、1.0%、0.7%,此时对比三者改性作用,鼠李糖脂改性纳米铁/炭去除NO-3-N效果最佳,无患子改性纳米铁/炭迁移效果最佳;鼠李糖脂投加量在0.1%到1.3%范围内时,改性纳米铁/炭迁移能力随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山西煤层气分公司在基层站队HSE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基层站队HSE标准化建设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俊杰 《安全》2017,38(11)
集气站属于易燃易爆高危场所,集气站内施工作业属于高危险作业。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山西煤层气分公司作为国内较大的煤层气开采企业,在山西省沁水县建有多座集气站。目前,集气站内的非常规作业施工多由承包商来承担。由于受到承包商施工人员素质、业务技术水平、安全意识等因素影响,站内施工会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因此,落实集气站属地安全管理措施,加强属地安全管理,增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提高作业员工安全技能,保证施工安全尤为重要。本文从保障集气站内施工安全入手,分析站内施工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对策,控制施工风险,从而避免安全事故发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嗜热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生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油田污水中分离得到一株嗜热硫酸盐还原菌,并研究了该菌株的形态生理特性,探讨了碳源、还原剂、pH和温度对该菌株的生长和硫酸盐还原能力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杆菌,最适合碳源为柠檬酸钠,在加入了硫代硫酸钠作为还原剂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最适合生长pH为中性,最适生长温度为60℃。在最适条件下培养,2d后培养基变黑,菌株的生长在3d后达到最大值,硫化氢的生成在4d后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陈蕾  郑西来  王婷  张俊杰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1):1345-1350
考察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矿化组分对Mn(Ⅱ)的吸附特性,能够更清楚地解释Mn(Ⅱ)在沉积物-水界面上的迁移转化机理. 以山东省即墨市王圈水库表层沉积物为例,采用化学选择性萃取方法将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矿化组分(Fe氧化物、Mn氧化物、有机质和黏土矿物)进行分离,研究这些矿化组分对Mn(Ⅱ)的吸附特性和贡献. 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w(有机质)、w(TE-Fe)和w(TE-Mn)(TE-Fe、TE-Mn分别为总可萃取态Fe、Mn氧化物)分别为16.23、10.12和1.771 mg/g. 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均能较好地描述表层沉积物及其主要矿化组分吸附Mn(Ⅱ)的过程,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拟合效果更好,相关系数达0.95以上. E-Mn、E-Fe(E-Mn、E-Fe分别为可萃取态、锰、铁氧化物)、有机质和黏土矿物对Mn(Ⅱ)的吸附能力分别为77 852.5、38 764.0、17 704.5和44.0 mg/g. 由于各主要矿化组分在表层沉积物中含量的差异,因此有机质的吸附贡献最大,为2.24 mg/g;其次是E-Fe和黏土矿物,分别为1.91和1.22 mg/g;E-Mn为0.62 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