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总需氧量(TOD)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氧参数水质污染指标。由于它具有一系列优异特性,所以一开始就很快在国内外引起了普遍的重视。然而也由于在测定技术方面尚存在着某些难题而未能取得广泛  相似文献   
2.
煤炭为我国主要能源,预计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将要占一次能源的70%以上。将煤炭直接作为一次能源利用而言,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大气的污染。燃烧时产生的灰渣,由烟囱排放的烟气、飞扬的煤尘等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对给定水域,按特定污染指标的最高允许负荷总量向各有关的污染源合理分摊污染负荷量,伴随着相应的技术措施,分期地削减允许排放量,直至达到环境容量为止的控制方法。也就是控制和调整各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总量不超过环境容量(或接近环境容量的环境目标值)的方法。总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环境是  相似文献   
4.
环境厅在1984年度的预算概算中列入了292,260万日元(约相当于2,221万元中国人民币一译者),作为国立机关防止公害试验研究经费(比上年度减少4.4%)。共有117项研究课题,其中新开设课题有29项。这批由环境厅统管的款项,将分拨给涉及到12个省厅的55个国立试验研究机关,作为所承担的防止公害试验研究的经费。新开设的29项课题的内容如下(括号内的年度数字表示课题完成年度):  相似文献   
5.
6.
<正> 众所周知,燃煤污染预测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所选用的技术方法,亦即决定于所选用的测定方法、仪器与计算模式等。本文仅就上述内容加以述评,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7.
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推出的环境管理“老三项”,“新五项”的八项制度.是对我国近20年来环境保护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嗣后,国务院于1990年发布了《美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又将环境保护列为企业升级考核及评选先进文明单位的必备条件。这九项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已初步纳入科学体系的标志。实际的理论指导与情况分析,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实在的途径与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环境管理总体水平的提高;现在,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正由分散向系统进展,正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化,正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飞跃。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全国包括我们上海市,通过依据实情的探索与深化研究,环境管理制度的科学内涵及有效的方法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开拓与发现出来。应该说,我国环境管理科学的研究,正处于总结、上升的发展阶段。形势令人鼓舞。这方面的一个佐证,便是最近结束的由中国环境学会组织,在宁波市举行的1991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研讨会。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各地提出了一大批从各个角度研究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的报告。或作理论探索,或时实践总结,或提出具体经验供借鉴,或提出调整方案供探讨。可谓洋洋大观,丰富而全面。正如中国环境学会副理事长陆雨村在闭幕式讲话中所说的,这次会议是对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的实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和检阅。限于篇幅,本刊本期先摘录发表在该研讨会大会报告的10篇文章;其余材料,将于以后两期在有关栏目陆续摘选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水质总量控制是防治封闭水域水质污染的重要措施,其控制手段是通过限定各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有计划地削减流入控制水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是使该水域逐渐达到水质环境基准;而所采用的各项措施的重要技术依据、则为各污染源的污染负荷量的计算和确定。在计算污染负荷量过程中需要直接测定的项目有两项,即污染物浓度和排水流量的测定。其中污染物浓度的测定早已引起普遍的重视,实毋庸赘述,然而对于排水流量的测定,当前却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上或技术上的问题。本文就排水流量测定问题谈谈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改变,电力工业的能源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以煤为主。因此,对于电厂大量燃煤所将要引起的环境污染的对策实已急待解决,其中关于粉煤灰对环境的污染及其资源化利用途径的研究就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当前全国电站发电和供热用煤每年约需一亿二千五百万吨,所排放的粉煤灰约为三千多万吨,预计今后还要逐年增多,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到本世纪末,每年的排放量有可能超过一亿二千万吨。如此大量的工业废物,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和有效利用,定要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