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分析隐藏在区域贸易中的虚拟土流动有助于调控区域协同发展下的土地资源供需平衡,缓解地区土地资源压力。本文基于我国2017年城市间投入产出表,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构建黄河流域城市虚拟土流动关系矩阵,并通过复杂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系统刻画虚拟土流动网络格局,探讨其网络层级特征。研究表明:(1)2017年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虚拟土的流动量为3629.88km2,工业用地与第三产业用地虚拟土流动量分别占16.92%、83.08%,在空间上虚拟土流动能力由东向西逐渐减弱。(2)根据流动量将虚拟土流动网络划分为四个层级,当层级降低时,联系范围增大,网络完整性加强,但单条路径承担的流动量减少;二级、三级网络是虚拟土流动网络的主体,聚集和极化现象明显,流域中下游地区网络完整性更强,一级网络以较少的城市对承担较高的流动量。为更好地实现区域间协同发展,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多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转变区域间贸易结构尤为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黄河流域虚拟土流动量与流动网络格局的分析,为土地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进一步为解决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角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黄河上游地区三生功能状态、趋势以及耦合协调性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98—2017年黄河上游地区三生功能均显著上升,其中生产、生活功能的增长速率略高于生态功能;其相互作用随着时间从极低水平缓慢发展,先后经历了低水平和中等水平,最终发展到高等水平;耦合协调水平由低水平向中等水平波浪式发展,其中陕西省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高,但距离高度协调还存在一定差距。在黄河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应根据三生功能耦合特征及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策略,从而解决生产、生态功能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