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利用南京长江四桥的39个地质工程钻孔资料及其它现有资料,已知长江四桥附近约-65~-90m的深槽为末次盛冰期时的长江河槽。根据古河槽断面、形态参数、底部沉积物颗粒级配等,运用河相关系法、泥沙粒径水力学法、地貌水力学法,计算了末次盛冰期时的断面面积、断面平均流速。计算得到末次盛冰期南京长江四桥附近长江古流量约为22000~27000m3/s。初步根据宽深比、悬移质含量、弯曲率等参数值判断末次盛冰期长江四桥附近长江古河型为曲流。  相似文献   
3.
选择临沂九曲沂河大桥附近沂河断面作为研究剖面.根据九曲沂河大桥的地质勘探钻孔资料,绘制了沂河古河槽地质剖面示意图.沿勘探钻孔进行了浅层地震影像法物探.在下游的G327沂河大桥附近河槽底部和上游约3 km枋河右岸的埋藏阶地上采集了年代样品,获得了1个光释光年代、2个14 C年代.结论认为:沂河古河槽底部断裂带、裂隙发育;九曲沂河大桥附近约53~55 m以下河槽为末次盛冰期时沂河、祊河的古河槽,当时枋河在九曲沂河大桥的下游汇入沂河;约54 m以上为晚冰期以来沂河河槽,晚冰期以后,枋河约在现在入沂河的位置注入沂河.由于河槽宽浅,流量季节变化大,形成分汉-辫状河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下游南京梅子洲河段1959、1970、1983、1992和2003年水下地形图为基础资料,以此建立相应年份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并进行了分析,探讨护岸工程修筑前后该河段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而分析其在河势控制中的作用,为河道整治和保持优良河势提供依据。护岸工程修筑前后,1#、2#、3#三个断面的岸线摆动速率分别由500、1880和4364 m/a减小为115、600和915 m/a,主泓线摆动速率分别由845、3118和5000 m/a降至550、535和475 m/a,宽深比分别由424、320、257减小为393、278和225。结果表明,实施护岸工程后,该河段左侧岸线及主泓线的摆动幅度明显变小,河道的平面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梅子洲头滩遵循一般边滩演变规律,由护岸前的宽浅逐渐变为窄深,河道趋于稳定。长江三桥对梅子洲头上游河段的河势将进一步起到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择长江镇江—扬州段作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了润扬长江大桥地质勘探钻孔96个,根据钻孔资料,绘制了长江古河槽地质剖面示意图。选择了3个典型钻孔分析其分层沉积特征。根据典型钻孔及地质剖面,结合参考文献中的年代,分析了长江镇江段的沉积环境特征。结论认为:镇江段长江古河槽在-77.34 m切割到基岩,约-60 m以下为末次盛冰期时的长江河槽,约-60 m—-40 m为晚冰期河床沉积,约-40 m以上、局部-55 m以上为全新世沉积。古河槽中的沉积物包括末次盛冰期的河床滞留沉积、之后海面上升引起的溯源堆积、全新世最大海侵时的河口砂坝沉积及三角洲平原形成以来的沉积在内,最厚处七十余米。下部的河床滞留沉积、溯源堆积,主要是粗砂砾石、细砂等;上部在河流、潮流及河口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粉砂、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等互层的沉积。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北岸淤积速率快,主河床逐步向南偏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