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厌氧发酵污泥中糖原的含量,运用不同的偏最小二乘法(PLS)算法建立近红外光谱与糖原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根据校正集的相关系数(Rc)、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V)以及预测集的相关系数(R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评价各个模型。在建立的所有模型中,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Si PLS)将全光谱等分为24个区间,联合子区间[17 19 20]建立的模型是最优的,其校正时的Rc=0.993 7,RMSECV=0.066 2;预测时的Rp=0.993 3,RMSEP=0.048 3。运用变异系数(CV)验证所建最佳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发现预测集样品中的CV值均≤2%。结果表明Si PLS可以优化模型,提高模型预测能力,从而可以实现污泥中糖原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2.
采用树脂分离方法对合肥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的溶解有机质进行分离,得到憎水性碱、憎水性酸、憎水性中性物质、亲水性碱、亲水性中性物质和亲水性酸等共6种物质。分析结果表明,憎水性组分荧光相对较强,而亲水性组分荧光则较弱。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各区域荧光强度积分(FRI)值分析可以得到类蛋白质、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等3种主成分的荧光积分标准体积值,出水的3种主成分荧光标准体积值比进水低,憎水性碱、亲水性碱、亲水性酸和亲水性中性物质亦呈现类似规律,说明它们在生化过程中经过微生物降解以后,荧光物质发生了降解和转化。憎水性酸中的类蛋白物质和憎水性中性物质中的3种组分相对浓度均强于进水,说明生物反应有助于生成上述2种物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定性分析进出水中各组分中官能团特征峰。结果显示,进出水中溶解有机物主要有多糖、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经过生化处理这些物质得到了显著的降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