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深入理解人居环境内涵和旅游发展效应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从经济、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揭示了张谷英村居民对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效应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1从旅游发展阶段来看,张谷英村目前处于旅游参与阶段,旅游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大,居民对旅游发展多持赞成态度;2从居民感知视角来看,居民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居住环境、总体影响的正面因子感知强烈且具有一致性,对负面因子感知较弱且具有显著差异性;3从居民感知差异来看,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出生—居住地都是造成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的重要因素。根据居民感知结果,提出促进张谷英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和整合大南岳旅游圈旅游资源,以研究区域内47个旅游景区为样本,运用图表法、空间计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南岳旅游圈的资源类型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均匀分布特征,在距离衡山10—12.5km处出现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现象,旅游交通网络不完善、区域内旅游交通通达度和可达性较差、各旅游景区间联系强度较弱。针对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村落正面临日渐衰落的困境,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依托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化平台。结果表明:(1)自下而上的构建了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平台服务层、智慧应用层、表现层等多层次的体系结构。(2)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入库等程序,建立了传统村落地理数据库,为平台建设提供数据支撑。(3)设计了地理数据管理、地理信息服务、用户管理和门户网站等功能子系统及若干模块,提出了数字文化与传承、数字旅游与发展以及数字规划与保护等多角度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是特殊的乡村地域单元,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薄弱之地,如何促进传统村落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运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及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催化反应动力学原理与城市催化剂理论,结合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发展现实背景,构建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共同富裕催化机制,并以湖南省板梁村为例,探究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共同富裕发展路径。研究显示:(1)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视为催化载体,构建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要素注入—载体吸附—效能释放”共同富裕催化机制。(2)载体通过吸附活性要素形成催化剂并释放环境清洁卫生与生态旅游持续、空间规划综合布局与空间联动多功能化、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关系网络织补与利益权力协调等催化效能,促进板梁村达成生态持续、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与制度完善五维度目标,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研究充实了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与发展路径,试图为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紫鹊界梯田是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文化,如何有效地传承农业文化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紫鹊界农业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出发,分析了紫鹊界农业文化与旅游发展中的产业融合、制度约束和社区发展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以梯田景观为载体,以农业文化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提升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资源价值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6.
结合永州市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从资源禀赋、开发环境和市场条件等3个方面构建一个包含34个指标的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永州市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可分为强潜力型、中等潜力型和弱潜力型三个层次。(2)强潜力型村落有干岩头村、谈文溪村、宝镜村、元家庙村、楼田村、蔗塘村和井头湾村等6个村;中等潜力型村落上甘棠村、龙溪村、河山岩村、横塘村、塘基上村等13个村;弱潜力型村落有小坪村、陈朝村、水东村和虎溪村等4个村。(3)从整体发展和分类发展两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和科学等多个方面价值颇高,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文化内涵极为重要。以中国湘江流域上中下游六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识别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分析了上中下游传统村落显性物质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的变异特征,总结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特征及分异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湘江流域上游传统村落平面基因变异相悖于本土的情况侧重发生在平面结构变异上;立面基因的变异相悖于本土、突变后直接消亡的情况较多;文化基因上受外来冲击的不适感较强,有加剧景观基因变异的风险和趋势。(2)湘江流域中游传统村落对立面基因的改动需求较大,且改动时间较早,造成立面基因变异以及平面基因中街巷格局、平面布局变异较大,变异后相悖于本土的特征显著;而在文化基因中,对文化的变异融合接受能力强,变异相融于本土的情况显著。(3)湘江流域下游传统村落在形态、布局特征明显的平面基因中产生的变异不大显著;在立面基因中遭遇突变后直接消亡的特征明显;在文化基因中,对家风信仰的基因变异以相融于本土为主,习俗礼仪的基因变异呈现分化趋势,单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悖于本土的特征为主,多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融于本土的特征为主。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算了湖南省14个市域的整体可达性和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湖南省86.44%的传统村落中有分布在距行政中心100km范围内,91.98%的区域传统村落可达性在60min之内,传统村落集中布局在近距离段,整体可达性较好。2空间可达性呈现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和村落指向性。3湖南省市域传统村落空间可达性差异较大,湘西和湘南两个区域可达性较差,时间成本与其他区域相差5—10min。在空间可达性研究的基础上,为有关部门开发与保护传统村落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9.
窦银娣  刘灿  李伯华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3,(12):1329-1332,1322
基于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的实地调查,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分析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千”字形布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集聚水平的类型和空间差异明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空间集聚的时序差异显著;提出应以祝融南路为轴线,建设旅游服务综合体;结合镇区旧城改造,实现旅游服务功能分区;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提升旅游接待服务体系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