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北海湾海水中溶解性Si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1998-10至1999-08对北海湾的调查研究资料,对海水中溶解性Si的含量分布、相关因素及Si:N:P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湾Si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其中夏季秋呈明显的保守性;春、夏、耿三季度月均以物理过程为主要影响因素,生物活动和物理化学作用也占有重要地位;P是本湾浮游植物的主要控制因子,N次之,Si是本湾最丰富的营养盐。  相似文献   
2.
钦州湾近20 a来水环境指标的变化趋势Ⅰ平水期营养盐状况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根据 198 3、1990年和 1998~ 1999年平水期 (春、秋季 )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钦州湾水域的营养盐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本湾营养盐含量变化显著 ,无机氮呈明显递增趋势 ,无机磷则与此相反 ,而活性硅的最低值则出现在浮游植物量最高的 1990年度 ;相关分析显示 ,陆源输入的多寡和浮游植物的丰度是导致本湾N、P、Si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Si/N/P值分析则体现了本湾从明显N限制到显著P限制的演化规律 ,而Si限制状态只有在浮游植物异常丰富的情况下才出现 ;通过营养状态综合指数计算 ,表明本湾水体已由明显贫营养状态上升为中营养和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养殖清管周期内(2012年8月1-15日,共15 d)3次采样,研究了北仑河口红树林区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细菌群落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细菌群落结构与主要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养殖系统管道内的浮游细菌在3次采样间的平均数量变化为第一次>第三次>第二次。第一、二次采样时管道系统内的浮游细菌平均数量大于蓄水池而小于自然海水,而在第三次采样时,管道系统内的浮游细菌平均数量均小于蓄水池和自然海水。根据DGGE图谱,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同一次采样时在该地埋管道养殖系统中的管道内、蓄水池和自然海区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养殖过程的推进,管道内的群落结构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下降,表明群落结构简单化。而从优势条带中得到的细菌分类单元为放线菌、α-变形菌、β-变形菌、梭菌、蓝细菌、δ-变形菌纲、ε-变形菌、γ-变形菌和未分类的细菌类群,放线菌在调查过程中一直为优势分类群,而不同采样时间的细菌类群所占的比例各不一样。主成分(PCA)分析显示,硫化物(S2-)可能是影响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细菌群落的关键因子。这些研究结果为该生态养殖模式的可持续运转提供了微生物生态学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铁山港海草生态区2008年1月~2008年11月冬、春、夏、秋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首次探讨了无机态N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海区无机态N具有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的特征,其中春、夏、秋季以陆源输入影响为主,冬季以海区自身N的补充影响为主;DIN的组成变化受水温影响较明显,水温较高的春夏季主要以NO3-N为主,分别占DIN的57.91%和73.00%,秋冬季则以NH4-N为主,分别占DIN的78.23%和50.59%。相关分析显示,无机态N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夏秋季出现显著性较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形态N之间的相关性,则集中体现在春夏季节NO3-N与NO2-N、NO2-N与NH4-N之间显著以上的正相关影响上,而且三种形态N同时成为DIN含量的控制因子;秋冬季节所有形态N之间均无相关性出现,只有秋季的NH4-N成为DIN含量的主控因子;但所有季节NO3-N与NH4-N之间均无相关性的出现,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浮游植物优先吸收NH4-N并与之构成直接循环已成为海草生态区无机态N循环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2年8月对广西防城港“红树林原位生态保育系统”示范基地8月1日、8月8日、8月15日3天24小时连续水质监测资料,讨论该系统叶绿素含量的周日变化情况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水质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2016年5月、8月、11月和2017年2月在防城河口湾海域开展了浮游植物群落和环境调查,研究了河口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和季节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共记录了浮游植物162种(含变种、变型),包括硅藻门123种,甲藻门29种,绿藻门6种,金藻门3种,隐藻门1种,其中,春季104种,夏季86种,秋季93种,冬季79种。年均细胞丰度为41.34×104 cells/L,秋季(100.18×104 cells/L)>春季(48.04×104 cells/L)>夏季(16.03×104 cells/L)>冬季(1.11×104 cells/L),各季节高丰度区的主要分布海域不同。年度优势种是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中肋骨条藻在春季和夏季、拟弯角毛藻在秋季和冬季为最大优势种。种数变化范围为12~43种,多样性指数(H′)为0.326~3.918,丰富度指数(d)为0.782~3.789,均匀度指数(J)为0.086~0.784。群落优势种的季节更替率为50.0%~88.9%,群落更替指数为55.7%~97.4%,物种迁移指数为?12.2%~19.5%。聚类分析、相似性分析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异质性较高。冗余分析显示,春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盐度, 夏季是氨氮和水深,秋季是总磷,冬季是溶解氧、无机磷、水色和水深。  相似文献   
7.
北海湾无机氮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根据1998年10月和1999年1月、4月、8月的调查资料,对北海湾无机氮的特征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pH、DO、盐度和叶绿素a)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北海湾无机氮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沿岸冲淡水,其次是生物活动;通过N/P值分析,表明了N为该湾秋冬季节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而P则为该湾春夏季节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
北海湾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98年10月至1999年8月对北海湾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北海湾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海湾叶绿素a含量不高,呈春季含量较高,秋季较低,冬夏季适中的分布特征。经相关分析,影响本湾叶绿素a含量的主要因素是盐度,透明度和COD,且以夏季较为显著;营养盐与叶绿素a的关系在陆源供应充足的夏季呈正相关关系,而在陆源供应不足的秋冬季则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对于提高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国内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评估的相关研究集中于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和运用,暂未建立持续长效的评估机制。本文在分析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北海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优势建设内容、存在问题及发展目标,构建了涵盖蓝色经济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生态安全体系、软实力支撑体系四个层次的评估框架;通过分析国家海洋局现有指标体系对单个保护区建设评估的适用程度,融入广西打造"海洋经济强区"、实现"三大定位"新使命的战略要求,针对北海市建设现状及实际发展需求,提出了北海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评估指标选取的6点建议并相应完善了指标体系:(1)考核海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情况;(2)注重海洋环保产业发展态势;(3)考虑生态问题及相应保护工作成效;(4)体现示范区建设的动态过程;(5)关注对外交流及合作情况;(6)重视利益相关群体的意愿和诉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