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LMDI模型的湖南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在此背景下,开展农业碳排放研究意义重大。基于1999-2014年湖南省农业总产值、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药化肥施用量等统计数据测算了15年来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9-2014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5%和0.52%;(2)湖南省农业碳排放各构成要素中,占比由高至低依次是化肥(50.28%)、灌溉(19.10%)、农药(13.83%)和农膜(8.48%),四者累计占比91.70%,为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3)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力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农业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是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导因素,应成为未来农业碳减排工作的主要突破口。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十三五"时期湖南省农业碳减排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碳排放的动力演进机制与驱动效应分析是研究旅游业低碳发展的重要一环。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2008-2014年湖南省旅游业的直接碳排放,构建LMDI指数分解模型分析了湖南省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效应与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4年,湖南省旅游业直接碳排放由295.25×10~4t增长到783.14×10~4t,年均增长率为17.45%;(2)2008-2014年,由旅游能源强度、旅游收入结构、旅游消费水平、旅游人数规模与区域人口规模等因素所引起的湖南省旅游业碳排放的变动量分别是-167.91×10~4t、14.81×10~4t、41.48×10~4t、513.63×10~4t、25.18×10~4t,贡献率分别为-39.3%、3.5%、9.7%、120.2%与5.9%;(3)旅游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湖南省旅游业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旅游人数规模效应是湖南省旅游业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旅游收入结构效应、旅游消费水平效应与区域人口规模效应对湖南省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呈正向,但并不是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3.
从县域尺度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异研究,对指导区域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19年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测算长株潭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对长株潭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2013—2019年,长株潭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差异较为显著,基本上在波动中呈递减趋势,空间上呈现自中部地区向四周地区渐弱的态势;②2013—201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Moran''s I值呈"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由2013年的0.275841最终减少为2019年的0.270621,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显著,总体呈正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均未出现高低、低低集聚型区域,且高高集聚型区域固定为湘潭市市辖区;③综合4年指标探测结果来看,长株潭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解释力q值为0.200~0.868.其中,单位能源消耗碳排放、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城镇化率在研究期间出现频率较高且出现时的q值均大于0.50,且任意两个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后影响力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提倡从消费领域入手,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实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助推“两型社会”建设的良好作用机制。回顾了能源消费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了长株潭城市群推进绿色消费的背景,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现状与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长株潭城市群推进绿色消费的政策重点与政策建议,能够为“十三五”时期长株潭城市群绿色消费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运用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并分析了湖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2003-2009年,湖南省净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年均增加478.15万t,而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却呈下降趋势,且与人均GDP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拐点在人均GDP达到0.97~1.00万元·人-1附近.同期,湖南省建设用地和耕地成为主要的碳源,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年均增加约483.19万t,对净碳排放量的年均贡献率超过84%;林地为主要碳汇,其碳汇量年均可达769.67万t.2009年,湖南省净碳排放量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呈现从东到西、从北到南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中,娄底、岳阳、湘潭与郴州4市属于高排放-低效率(HE-LE)类型;永州、怀化、吉首与张家界4市属于低排放-高效率(LE-HE)类型;邵阳、长沙、常德、株洲、衡阳与益阳6市属于中排放-中效率(ME-ME)类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