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河豚毒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简写TTX),我国早在公元前2838-2698年“神农本草”中就有记载,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有“肝及子有大毒”, “河豚有大毒,味虽珍美,食之杀人”,其观点与现代科学资料是一致的。河豚鱼俗称“吹肚鱼”、“气泡鱼”,现在英文中的“Puffer”、 “BIow-fish”等即由此而来。国外,古埃及的碑文中也有过对河豚鱼描述,日本文献资料大约在400年前就有关河豚鱼引起中毒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赤潮生物毒素及其对鱼类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70年代以来,海洋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也随之增加,特别是日本和美国。赤潮的发生,对水产资源危害极大。1971-1973年日本发生一次赤潮,使养殖的(鱼师)和对虾大量死亡(1)。1968年英国沿岸玉筋鱼和裸玉筋鱼因摄入原膝沟藻(protoganyculax ta-mermensis)引起大量死亡(2)。美国佛罗里达沿岸赤潮期间,赤潮生物毒素杀死大量的鲶、鲻和鳗等(3)。White(4)曾报道,1976年和1979年加拿大芬迪湾的大西洋鲱鱼(Clu-  相似文献   
3.
织纹螺中毒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织纹螺(Nassarius sp.)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蛾螺族,织纹螺科,为我国沿海潮间带泥沙滩上习见的种类。浙江沿海潮间带分布甚广,自1973年夏季以来至1980年,在浙江镇海、定海、宁海、岱山等地,突然发生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其中毒症状及毒素的化学性质与国外报导的麻痹性贝类中毒(PSP)相类似。这提示我们,我国沿海有麻痹性贝类中毒存在的可能。织纹螺在当地居民有长期食用史,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织纹螺的毒力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为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日本等国家沿海地区人们食用贝类引起的腹泻性贝毒的概况。由倒卵形鳍藻和渐尖鳍藻使贻贝、海扇和扇贝等多种贝类染毒,食后产生以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为特征的食物中毒,称为腹泻性贝毒。其毒素的主要成分为鳍藻毒素-1(DTX1),DTX1对小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160μg·kg~1,对人的最小中毒量为32μg。 日本学者认为鳍藻引起的腹泻性贝毒,在日本和世界各地均有发生食物中毒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西加鱼中(Ciguatera)原来只指食用产于古巴一特名叫Cigua的一种海产腹足类(Livona Pica)引起的中毒,后来扩大为食用产于加勒比海有毒鱼类的鲜肉或内脏引起的中毒,现在则泛指食用所有热带海域的有毒鱼类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名称。 西加鱼中毒由Martyr于1555年在西印度首次报道,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研究的。其研究的重点大多限于生物学和临床症状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石房蛤毒素(Saxitoxin,简称STX)是一种从加州贻贝(Mytilus califoruianus)和阿拉斯加巨石房蛤(Saxidomus giganteus)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毒素总称,俗称贻贝毒或蛤毒。又因为这些含毒素贝类被人食用后能产生麻痹性中毒效应,因此,文献上又有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简写PSP)之称。事实上,早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