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7篇
  免费   524篇
  国内免费   1563篇
安全科学   605篇
废物处理   249篇
环保管理   451篇
综合类   3290篇
基础理论   70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993篇
评价与监测   299篇
社会与环境   364篇
灾害及防治   26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258篇
  2020年   278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218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287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432篇
  2012年   477篇
  2011年   482篇
  2010年   412篇
  2009年   394篇
  2008年   387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367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燃煤电厂海水烟气脱硫工艺原理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董学德  李绍箕 《环境工程》1997,15(4):23-26,56
海水烟气脱硫工艺是利用天然的纯海水(燃煤电厂可直接利用电厂的冷却循环水)作为烟气中SO2的吸收剂,无需其它任何添加剂,也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具有技术成熟、工艺简单、系统运行可靠、脱硫效率高(理论脱硫效率可达98%)和投资运行费用低等特点,目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是在部分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对海水烟气脱硫工艺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灰色协调度模型在产业用水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产业用水系统的时空动态发展规律,探讨其内部的协调关系,是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然而,目前对产业用水系统的协调性分析还缺乏较为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以往在利用协调度模型进行用水系统有序度研究时,通常采用两段叙述的线性分段函数表示,较不适用于描述产业用水系统内部要素的非线性结构。因此,针对产业用水系统的特性,利用灰关联原理建立有序度函数,以建立更适于用水系统分析的灰色协调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上海市1997~2005年产业用水系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产业用水系统基本有序,发展比较协调,其用水综合效益较大,但距离最优状态尚有潜力可挖;其中,农业用水子系统的发展较为欠缺,在未来用水规划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ICP-MS技术的使用特点及其近年来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进行综合阐述,并对ICP-MS技术的发展前景作出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4.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s regarded as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manag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iver basin, which...  相似文献   
5.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 Ecological welfare performance is a meas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output welfare, and it reflects the sustainable...  相似文献   
6.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长江支流沱江流域48个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的残留水平,探讨了其分布和组成特征及其与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藻类有机质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沱江流域表层沉积物中OCPs的总含量为3.17~127 ng·g-1,其中六六六(hexachlorocyclohexane,HCHs)类农药的含量为2.83~86.0 ng·g-1,滴滴涕(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s)类农药的含量为0.340~40.9 ng·g-1.OCPs空间分布特点为:上游 < 中游 < 下游 < 支流.HCHs和DDTs的组成成分分析表明,沱江流域存在林丹输入的现象,主要来自于历史残留,这与绝大多数流域的DDTs的输入状况相似.OCPs含量与TOC、藻类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关系,表明藻类有机质在TOC对沉积物中的OCPs分配中起更为重要的作用.生态风险评估表明,沱江流域表层沉积物的有机氯农药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可能对河流的底栖生物及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勇  陈骥  张锋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1):100-108
基于我国2000~2017年食用菌年产量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菌糠露天焚烧的污染物排放量,利用Mann-Kendall法和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排放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使用回归分析法预测了污染物的排放趋势.结果表明:(1)2000~2017年全国菌糠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上升,PM2.5、CO2、CO、CH4、NMVOCs、PAHs、NOx、SO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40×106,3.48×108,1.99×107,8.43×105,2.08×106,3.00×104,6.34×105,8.29×104t;(2)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的省区包括山东、黑龙江、浙江、湖南、江苏、福建和河南,排放量较低的省区包括贵州、宁夏、天津、北京、新疆、重庆、甘肃;(3)预计2021年菌糠焚烧污染物总排放量高达4.25×107t,其对生物质焚烧污染物总排放量的贡献率约为19.82%.我国菌糠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规模较大,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岩溶地下河污染物运移模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区模型(TRM)和暂时存储模型(TSM)为两种常用的岩溶地下河(管道)污染物运移模型,为了更好表征岩溶地下河污染物运移过程,开展模型对比研究.采用两种模型拟合室内管道示踪实验穿透曲线,从概念模型框架、模型优缺点、参数校正过程和物理意义、参数敏感性等方面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异同.结果表明,OTIS软件提供TSM的数值解,而CXTFIT软件提供TRM的解析解,但两者均能通过下游不同位置的穿透曲线分段表征地下河不同阶段的污染物运移过程.两种模型的物理意义相近,均可近似描述岩溶地下河中溶质的暂时性存储现象,较好地拟合溶质运移曲线.采用TSM可校正得到暂时存储区的横截面积,但采用TRM只能获得非流动区所占的比例.两种模型中弥散系数和传质/交换系数的敏感度较低,并且弥散系数的变化对穿透曲线拖尾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岩溶地下河污染物运移模型的选取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粗放型绿色屋顶基质层对降雨出流水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粗放型绿色屋顶基质层对雨水出流N、P、COD和SS淋失的影响,根据华中地区降雨强度和水质实际情况,构建了3种不同基材配方的绿色屋顶基质层,在9场模拟暴雨下进行绿色屋顶的基质出流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本试验各绿色屋顶设施对TN、NH4+-N、NO3--N和SS都有较好的削减作用,但对TP和PO43--P淋失现象明显,绿色屋顶的出流中以颗粒态P和溶解态N为主;去除出流中SS,对净化COD效果显著;生物炭的添加对出流污染物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能有效缓解降雨初期污染物浓度高的问题,同时能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生物量;厚度为5 cm的绿色屋顶出流水中N和COD较10 cm厚度低,但其SS出流平均浓度偏高,且植物后期不能维持良好的长势。粗放型绿色屋顶设施运行稳定后截污效应良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Tri(2-chloroethyl) phosphate (TCEP) with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5 mg/L was degraded by UV/H2O2 oxidation process. The removal rate of TCEP in the UV/H2O2 system was 89.1% with the production of Cl? and PO43? of 0.23 and 0.64 mg/L. The removal rate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of the reaction was 48.8% and the pH reached 3.3 after the reaction. The oxidative degradation process of TCEP in the UV/H2O2 system obeyed the first order kinetic reaction with the apparent rate constant of 0.0025 min?1 (R2=0.9788). The intermediate product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The addition reaction of HO? and H2O and the oxidation reaction with H2O2 were found during the degradation pathway of 5 mg/L TCEP in the UV/H2O2 system. For the first time, environment risk was estimated via the “ecological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 program and acute and chronic toxicity changes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were pointed out. The luminescence inhibition rate of photobacterium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acute toxicity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xicity of the intermediate product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eaction time,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production of chlorine compounds.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the UV/H2O2 system to remove the highly toxic Cl-containing compounds, such as a nanofiltration or reverse osmosis un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