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基础理论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区域产量法测算的福建省农业生态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生态足迹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区域实际,文章对生态足迹模型中的计算项目做了较大改进。首次计算了肉类的耕地生态足迹和人畜排泄物污染生态足迹。新建了纳污土地、CO2吸收林地、水资源地三种生态足迹类型以强调农业污染的严重性和土地、林地的多重生态功能;将化石能源地并入CO2吸收林地;剔除牧草地类型,将肉类耗粮生态足迹并入耕地类型;将污染源从化石燃料扩展到人畜排泄物、化肥、农药领域,计算了CO2、N、P和农药等污染物的生态足迹。用福建省最近5 a的平均产量测算了2007年福建农业生态足迹,包括农业投入品生态足迹、农业劳动力消费生态足迹和农业污染物排放生态足迹三部分,然后与生态承载力分类比较以测度农业生产的生态占用情况。测算结果表明,2007年福建省农业生态足迹中,林地、水域、建成地、纳污土地占有实际生态承载力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4%、1.2%、13.4%和24.6%;而耕地占生态承载力的比例达到了94.2%;水资源地是实际生态承载力的2.2倍,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业资源开发中的耦合效应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论文研究了农业系统的耦合效应,以达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基于对农业资源特性的分析,肯定了农业资源开发进行系统耦合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农业系统的涵义,并将其分为6个生产层,表述了每个生产层的特点,这为农业系统耦合提供某些理论基础。设计了农业系统耦合的结构要素,通过各结构要素在时序性、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将其结构要素耦合成为一个优势互补的农业系统。这个设计在马坪镇实施,取得显著的耦合效应。由此,讨论了在农业资源开发中如何发挥耦合效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能值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值理论与研究方法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被认为是连接生态学与经济学的桥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尽管能值分析有效的将自然环境的价值纳入了产品的生产,更能真实地揭示产品的真实价值,从而克服了传统能量分析和经济分析的诸多缺陷.但其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综合国内外有关能值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相关文献,对当前能值理论研究中能值转化率的计算问题、多产品或复合产品系统的能值流计算问题、能值价值论与市场价值论结合问题、能值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和RS的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斌  朱鹤健  陈松林 《生态环境》2003,12(4):423-426
采用GIS和遥感技术,在拟订土地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对1996和2001年晋汀市土地资源进行遥感解译,得到这两期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及数据库,分析了晋江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与比例,以及土地利用面积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晋汀市自1996年以来,城镇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扩展较大,面积增幅达5312.55hm^2,交通面积增加1507.02hm^2,林地而积增加了293.05hm^2,园地面积也增加了4.17hm^2;但耕地面积锐减,减少面积为6419.43hm^2,减幅为14.6%,其去向主要是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园地和池塘用地。在此基础上,认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面积锐减;土地利用结构小平衡;生态环境恶化等。应采取针对性的土地可持续发展措施,重视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和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闽东南特色农业生态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基于闽东南的资源优势,把发展亚热带水果作为特色农业。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寻求特色农业生产的最佳模式。本研究设计果农草牧复合系统作为特色农业的生态模式。试验表明:生态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泥沙流失量仅是传统模式的26.3%和48.4%,0~2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增加3.8g/kg和5.5g/kg。土地单位面积能量总产出是传统模式的5.1倍。本生态模式显示生产良好循环,取得有效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朱鹤健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9):1498-1506
在探析以长汀为代表的我国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脆弱区生态恢复过程内在关联性的基础上,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生态恢复策略。该策略以人地关系和谐论为指导,其含义为:顺乎天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界的再生能力;调控坡面径流,化地害为地利;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物质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土地和谐利用模式。在实践这个策略过程中,必须实现在观念、策略、技术上的转变以及技术瓶颈、空间局限和体制障碍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根溪河小流域的崩岗特征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汀县河田镇根溪河小流域是福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岗131个。分析了河田根溪河小流域崩岗的形态特征、发育阶段和活动情况。研究表明,崩岗的形成和发展与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土壤特性、植被覆盖、小气候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提出了崩岗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治理措施。经治理后沟道和坡面的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6%和28%分别提高到68%和76%;土壤侵蚀模数下降至3175t/km^2a,与未治理的崩岗相比降低了89.6%。  相似文献   
8.
基于能值理论的福建省农业系统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对福建省农业系统1981~2004年的能值投入和产出以及能值使用强度、能值货币比率、净能值产出率等9个指标24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4年来能值总投入和总产出都有较大增长;能值使用强度、能值投资率、能值生产率、系统优势度、环境承载力不断上升,表明农业系统经济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已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产品具有明显价格竞争优势,农业系统结构有所优化,同时对环境资源的压力也有所增大;能值货币比率和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不断下降,系统稳定度略有下降,表明由于农业系统集约化程度增强及开发强度加大,系统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有所降低。将各能值指标与其他地区比较,福建省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较为优越,农业系统生产环境仍处于较为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9.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从时 间尺度上对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 1981 年以来农业生产 环境安全指数和农业资源安全指数总体下降, 农村社会发展指数不断升高;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生 态安全综合指数则经历了下降、快速上升和快速下降三个阶段。以2003 年为例, 对福建省农业可持 续发展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诊断表明, 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农业 资源安全和农业生产环境安全两方面。农业资源安全、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和农村社会发展对农业可 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的限制作用依次为45.32%、33.92%和20.76%。最后, 为提高福建省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生态安全水平, 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食物安全性指标(FSI)、食物安全性指标均值(MVFSI)和食物安全性指标变异系数(VCFSI)3个指标,对1991~2005年福建省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粮食、蔬菜、水果、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水产品等9类食物的安全性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粮食生产处于极不安全的水平,粮食缺口逐年加大主要是由于间接粮食消费量的线性增长所引起的,而间接粮食消费又主要是由于猪肉和蛋类等耗粮型畜牧业的过度生产而导致的。牛羊肉、禽肉和奶类3类食物安全性水平较低,尤其是奶类从1998年以来,已出现亏缺状态。猪肉和蛋类安全性水平虽较高,但这两类食物属于耗粮型畜产品,面临着福建省粮食极不安全的现实,其较高的安全性完全有赖于省外粮食的进口,故区外粮食市场的波动对其影响极大,因此其安全性水平也不容乐观。水果和水产品则处于极为安全的水平,这主要是由福建省的地理位置条件所决定的。15年来蔬菜生产得到巨大发展,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总体而言福建省食物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最后,为提高福建省食物安全水平,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