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66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评价了油田采油外排污水的污染现状,并对油田主要的采油污水处理技术及其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评价。调研结果表明:油田采油污水的外排量较大,处理达标率很低,环境污染严重;目前采用的大部分采油外排污水处理技术已不能适应油田生产的需求,必须研究开发新的采油外排污水处理技术。利用氧化塘技术处理桩西联采油废水和利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孤岛采油废水的工程实验获得成功,废水最终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2.
根据胜利油田采油废水达标治理工程的进展概况,分析了从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并对今后的工作开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过程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河道填塞、河网缩减现象普遍,城市水灾增加。基于灾害系统思想,构建了基于河网水系变化的水灾危险性评价体系,并以永定河京津段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近40年来研究区水系结构简单化趋势明显,河道长度减少了20.5%,条数减少了36.4%,水系调蓄能力下降,在同样的致灾强度下水灾危险性加大;(2)在假设暴雨重现期为50年的条件下,经济密度差异决定了水灾潜在危险区的空间格局,居民用地将成为水灾重度危险区;平原段水灾重度危险区占5.7%,中度危险区占33.1%,滨海段重度危险区占13.9%,中度危险区占26.8%。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综合减灾、水灾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能源危机"席卷世界的今天,能源消费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对我们国家来讲,由于二十几年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大量的能源消费.同时由于我们的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工作相对滞后,也造成了许多能源的浪费.节约能源已经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文中对我国关于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关于雾灾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首先,基于灾害系统的理论,构建了雾灾灾害系统模式和灾害链模式,提出了以机场和高速公路为承灾体的雾灾灾害链.其次,构建了雾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体系和模型,并对中国雾灾脆弱性分省区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雾灾脆弱性高值区是上海、北京、天津3市;次高值区是江苏、山东、海南、广东等省.最后,以2002年12月的一次大雾天气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着重对机场客运的雾灾灾情进行了评估,以期为雾灾损失厘定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FLUENT软件,采用标准湍流模型对防沙堤风场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防沙堤迎风面和背风面设计方式对风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防沙堤风场主要受迎风面坡度控制,坡度越陡对风速的衰减效果越好;对于固定形式的防沙堤,风场结构特征与风速无关,对不同风速的衰减比率是一定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传统的室内一维、二维测定装置不能完全反映污染物运移过程中的空间特征,设计了一种能测定三维水动力弥散的试验装置。该装置结合平面二维和剖面二维的测定,可以综合反映水动力弥散系数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数据显示:平面和剖面上的纵向水动力弥散系数都在0.02左右,平面上的横向水动力弥散系数小于纵向水动力弥散系数3倍左右,而剖面上的横向水动力弥散系数小于纵向水动力弥散系数数十倍;另外,通过分析一维流三维水动力弥散的特征,对试验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试验装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走向工作面停采线与上山之间的护巷煤柱造成煤炭损失,支架回撤工艺复杂、巷道掘进量大等问题,提出走向工作面贯通上山与支架快速回撤技术。工作面贯通采区上山,利用上山回撤支架。在贯通前,利用压力拱模型分析剩余煤柱应力变化规律,并结合极限平衡区公式,确定让压煤柱为8 m;对贯通前基本顶合理断裂位置、让压调节机制、末采阶段采高进行了分析确定,并采取上山巷内补强支护及挂绳铺网措施。贯通上山后,首先利用支架对上山留巷,完成留巷后,利用上山回撤支架,先将上部端头3架逆时针旋转90°作为掩护架,在对剩余支架逐架回撤时,3个掩护架呈现台阶型。提出的技术取消了护巷煤柱及回撤通道,提高了煤炭采出率,减少了巷道掘进量,简化了回撤工艺。  相似文献   
9.
10.
以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协同焚烧干化市政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对干化污泥造粒后的性状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干化污泥造粒前后对垃圾库管理、锅炉效率、锅炉温度、烟气净化系统及飞灰产量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通过造粒粉状干化污泥生成直径5~8mm、长度30~50mm的污泥颗粒,有效的避免了运输及垃圾库的扬尘;其次,锅炉效率提高了7. 7%,锅炉升温速率减缓,锅炉的积灰结焦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烟气净化系统中消石灰的耗量降低了8. 9%,SO_2的排放浓度明显下降,飞灰产量由2. 8%降到2. 3%。研究结果显示污泥造粒后送入焚烧厂掺烧对焚烧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经济性极其有利,为焚烧厂协同焚烧污泥提供了运行经验及合理化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