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基础理论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 ,在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首次提出了适合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含代表性、稳定性、协调性、奇特性、观赏性、社会性和梯度性等 7个指标 .然后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进而得到各景观类型的综合评价指数 .根据综合评价指数 ,将风景区划分为 3种景观生态等级 ,即理想景观、正常景观和危急景观 .研究结果表明 :在组成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 10种景观类型中 ,河流与马尾松林属于理想景观 ,居住地与农田属危急景观 ,其余 6类景观皆为正常景观 ,正常景观 (含理想景观 )面积占整个景区面积的 85 %以上 ,表明了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景观生态现状良好 ,确实受到较为积极有效的保护 .图 1表 4参 35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廊道时空分异特征及其生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遗产旅游地风景廊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在3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1986年、1997年和2009年风景区建设发展的3个关键时期风景廊道(包括游览步道与行车公路)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廊道干扰指数并结合廊道指数探讨廊道对风景区动物、植物及景观环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986年、1997年、2009年风景区风景廊道总长度分别为94.218 km、156.715 km、197.574 km;1986~1997年风景廊道增加以公路为主(增加了64.659 km),而1997~2009年公路增加程度放缓(增加了22.172 km),步道明显增加(增加了18.687 km);1986~2009年间风景区公路建设率从0.31增至0.60,廊道密度从1.34 km/km2增至2.81 km/km2,曲度从1.19增至1.56,不同时期各功能景区风景廊道特征指标各有特点;1986~2009年风景区线点率、连通度和环通度均呈现增加趋势,风景区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山北景区尤为明显,2009年山北景区的线点率(1.387)、连通度(0.494)及环通度(0.228)均为各景区最大;步道长度、曲度、密度、公路建设率与垃圾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植物Simpson多样性指数、植物均匀度指数(E2)、景观重要值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网络结构指标与生态环境指标不相关.最后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廊道进行功能分区,并就各分区提出规划设计要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