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6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氯对模拟管壁生物膜的氧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载片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生物膜为对象,研究了氯对模拟管壁生物膜中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同时考察氯氧化生物膜后水中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生物可利用磷(MAP)和细菌生长潜能(BRP)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氯可以有效灭活悬浮态的大肠杆菌,而对生物膜中的大肠杆菌的灭活效率远低于悬浮菌;在相同CT值下,较高浓度的氯对悬浮态和生物膜中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要高于低浓度的氯.氯对生物膜的氧化作用会使生物膜中物质溶出,增加了水中AOC和MAP浓度,如当氯的浓度为1.0 mg/L(CT值为100 mg·min/L)时,水中AOC由20.78 μg/L增加到120.17 μg/L,MAP含量由0.11 μg/L增加到0.17 μg/L;氯的氧化作用会增加水的细菌生长潜能(BRP),BRP随着CT值的增加而增加,如当氯投量为1.0 mg/L(CT值为100 mg·min/L)时,BRP可达到1.10×107 CFU/mL.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通过对该地区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特点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指出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宝安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化模式存在“非可持续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浅议中水回用技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阐述当今水资源短缺状况的同时,概述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及基本工艺,论述了该技术对缓解供水紧张和节约水资源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微囊藻毒素作为化感化合物的角度,简要介绍了微囊藻毒素的合成机理、理化性质和环境特征,重点分析了微囊藻毒素与其他化感化合物的相关关系,详细阐述了微囊藻毒素在藻类群落演替及水华中的作用,以推动人类对藻毒素本质作用的全面、科学的认识进程,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藻毒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流动电流、絮凝脉动颗粒检测技术、分子量分布及XAD树脂分类技术对高锰酸盐复合剂强化混凝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盐复合剂提高了硫酸铝的混凝效果,投加0.75 mg/L高锰酸盐复合剂后,较单独投加硫酸铝对天然有机物的去除率可提高13个百分点.流动电流(SC)检测结果表明,高锰酸盐复合剂使有机物表面所带的负电性减弱,稳定性降低.如单独投加60 mg/L硫酸铝时SC值为55.2,而投加0.50、 0.75和1.0 mg/L的高锰酸盐复合剂预氧化处理后,SC值分别升高至61.4、 69.6和87.0.投加高锰酸盐复合剂后,絮凝指数增加,表明高锰酸盐复合剂及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新生态水合二氧化锰对混凝起到了强化作用.分子质量分布及XAD树脂分类结果表明,高锰酸盐复合剂提高了混凝过程对小分子质量和亲水性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如硫酸铝混凝后亲水性有机物的含量为1.90 mg/L,而投加高锰酸盐复合剂后,可使其含量降至1.32 mg/L.  相似文献   
6.
混凝预处理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董秉直  王洪武  冯晶  李伟英 《环境科学》2008,29(10):2783-2787
为探讨混凝预处理对改善超滤膜过滤通量的效果.试验采用了4种具有不同亲疏水性的水样,着重探讨混凝对有机物的疏水性和亲水性组分的去除效果以及所带来的通量改善.试验结果表明,超滤膜直接过滤原水时,4种水样的有机物截留率在12%~20%,但其中的疏水性组分均超过了50%,说明膜倾向于截留疏水性有机物.投加25 mg/L的混凝剂,4种水样的有机物去除率在12%~28%,投加量增加至100 mg/L,去除率也相应增加至25%~38%,但其中的疏水性组分均占50%以上.混凝预处理均可有效提高通量.对有机物各组分的分析表明,膜处理混凝预处理水时,主要截留亲水性组分,这是由于混凝可有效去除疏水性组分的缘故.由此也可得出结论.超滤膜的通量下降主要是由疏水性有机物引起的,亲水性组分对通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评述了水中隐孢子虫卵囊的检测技术,具体介绍了EPA1622法和1623法、流式细胞计、荧光原位杂交、SPR生物传感器以及PCR等方法,并对其操作技术、检测周期、回收率、检测限、可靠性、敏感性、稳定性以及能否种类鉴别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我国应致力于开展快速检测卵囊活性与传染性的研究;随着IMS、细胞分类法等纯化手段不断完善,PCR技术对研究水中隐孢子虫的检测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疏浚底泥土地利用应该尽可能避免对施用土壤、周围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通过生物聚积试验和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考查底泥对水及土壤中生物、植物发芽生长的影响,通过渗滤试验评价其对地下水层的污染。疏浚底泥土地利用前,其生态毒理性风险分析的方法包括风险简化评价和风险详细评价。通常简化评价方法用于估计底泥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详细评价法进一步通过生物毒性试验和柱状渗滤试验来确定其生态毒理性影响,界定其风险特性。  相似文献   
9.
给水生物预处理工艺中生物相变迁规律及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现有给水生物预处理运行资料的分析,讨论该工艺的作用机理及净化的各类型微生物在处理工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指出该工艺运行特点和今后应侧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水库源水,通过中试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对SCD自动控制加药技术用于微絮凝过滤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SCD抗干扰调控能力强,并指出某水库水采用流动电流自动控制混凝加药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