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武汉湖泊富营养化遥感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利用武汉东湖各子湖多年可靠的地面监测资料和1999年9月Landsat-7的TM各波段的卫星遥感数据,建立了各子湖的营养状态指数与TMb5图像上的灰度值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武汉各湖泊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同时基于地面监测资料,用日本学者相崎守弘提出的修正富营养化指数法对武汉主要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两种方法评价结果都显示,武汉大多数湖泊呈富营养化状态,一些湖泊已接近甚至达到极富营养化。在用两种方法同时评价的十个湖泊中,有四个湖泊的评价结果完全一致,其余的六个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只相差一个级别。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存在差异,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1)遥感方法反映了是图像所在时段的某一个区域上的平均值,营养化指数法反映的是若干个采样站的年平均值;(2)TM图像的获取时间比地面监测的时间晚;(3)遥感影像可能受到云、泥沙等悬浮物、高等水生植物以及湖泊水深等的影响。遥感评价结果与地面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利用遥感进行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监测价是可行的,有效的,利用该方法可进行大范围的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评价。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湖北省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在湖北省1:25万数字地形图的基础上,利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对湖北省洪水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首先对构洪水灾害危险性的4个因子--降水,地形,河网(包括河流、湖泊,水库)以及历史上洪灾发生的频次等进行了分析和数字化,得出了各因子对洪水灾害影响程度的栅格图层,其次,对这些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得到了湖北省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价图,结果显示,湖北省东部及中部地区的洪水危险性普遍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枝江以下的长江沿线以及钟祥以下的汉江中下游一线两岸地区,危险性最高,这与这些地区丰富的降水,低平的地势是密切相关的;而鄂西南和鄂东南部虽然降水也比较丰富,但由于该区地势高,因此洪水危险性相对于中部来说总体上要低一些,鄂西北地区尤其是神农架地区降水量少,地势最高,因而危险性最低。这个结果与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是符合的。  相似文献   
3.
城镇与城郊污染河道中DOM成分分布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朱弈  陈浩  丁国平  孙晓楠  刘辉  叶建锋 《环境科学》2021,42(11):5264-5274
河道水环境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在国内当前城镇河道污染治理攻坚的紧迫形势下,探究河道DOM受不同类型的外源污染、内源次生污染及天气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是明晰关键污染成因的前提.为了解析受生活污水污染的城镇河道与受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及畜禽养殖业污染的城郊河道中DOM成分与当量的差异,以某大型城市作为研究区域,以城镇河道、城郊河道与水源地共21个点位的表层水与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应用了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parallel factor analysis,EEM-PARAFAC).结果表明:①城镇与城郊河道水体DOM成分都以蛋白质类成分为主(酪氨酸类与色氨酸类成分),含有少量腐殖酸类成分,但城镇河道水体存在人为腐殖酸类成分;②城镇河道与市郊河道DOM成分的形成原因截然不同,城镇河道主要受生活污水污染与内源次生污染,导致人为腐殖酸类成分增多.城郊河道主要受富含N、P的农业废水污染,促进自养细菌的内源代谢使蛋白质类成分增多,这可能是形成其现有DOM特征的关键原因;③降雨产生的雨水径流与城市溢流将外源污染物输送到河道中,同时水力搅动等水动力学因素通过稀释等物理作用影响了表层水与沉积物中的DOM成分分布.  相似文献   
4.
通过自行设计一维圆柱形淋滤渗流柱,采用原位回填的方法装填盐碱土样,在人为设定降雨、淋滤的条件下,通过盐分传感器监测研究了滩涂土壤排盐过程中水盐运移特征、时空变化规律和排盐效果,并分析了土壤渗滤液离子成分,研究了土壤水化学成分的变化特征。试验前、后土壤残余易溶盐总量监测结果表明:试验40d土壤排盐率达到65%,持续进行,试验120d土壤排盐率超过90%,且以氯化物为主,其中浅层土壤排盐效果尤为明显,这说明暗管改碱技术对取样区盐碱土改良在技术上和时间上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为阐释不同水力水质工况对市政排水管网底泥微生物在门和属水平多样性的影响,应用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探讨了底泥微生物组Alpha和Beta多样性、样本组间差异及其与不同环境因子之间的统计学关系及可能原因. 结果表明:①底泥中优势菌门Bacteroidetes、Chloroflexi、Firmicutes、Acinetobacter等均为有机物降解类细菌,并且随着外源性碳浓度的增加,同种微生物的丰度越高;随着色氨酸类有机物种类越多,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越高. ②在一定范围内,剪切力越高,底泥中呈显著差异(P≤0.001)的Dechloromona(5.5%)、norank_f_Anaerolineaceae(2.3%)、Longilinea(2.8%)等厌氧细菌(主要功能是分解蛋白、碳水化合物)的丰度越高. ③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底泥微生物组的丰度越高. 在41 ℃环境下,呈显著差异(P≤0.001)的优势菌门Chloroflexi(11.1%)和优势菌属Defluviicoccus(4.9%)、Candidatus_Competibacter(3.8%)的相对丰度最高,而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等菌门可能因微生物蛋白质活性受温度影响,丰度降低. ④在碱性环境中,只有Proteobacteria(49.4%)、Chloroflexi(10.1%)等杆状菌丰度最高,没有丝状菌. ⑤SO42?浓度对底泥微生物影响较小,但较高SO42?浓度提高了上覆水中Methylocystis、Zavarzinia等微生物丰度,抑制了Methylocystis等厌氧微生物的生长. 研究显示,重力流排水管道底泥微生物组多样性变化与水力剪切力、温度、pH、SO42?及外源性碳这5个环境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