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根据非线性科学理论,建立人类环境影响与人口增长系数、富裕增长系数、其它综合因素增长系数、技术指标四者之间的二次、三次非线性动力学模式,并运用稳定性分析理论对其求解、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技术对人类环境影响的线性作用下,当技术先进时,技术进步所起的缓解作用十分显著;但在技术落后情况下。能够降低环境影响的因素首先是人口增长,其次是富裕增长和其他综合因素增长。②在技术对人类环境影响的非线性作用下,同样的技术进步使人类的环境影响降低了接近一倍,即技术进步能够更有效地降低环境影响。③在技术对人类环境影响的线性和非线性作用下,人口增长或富裕增长、其它综合因素增长均能放大技术进步在缓解环境影响中的作用,只是非线性作用下的放大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生态足迹和EMD方法,分析了中国1961~2005年生态可持续性的周期性变化,并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44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明显的4.3年、14.3年和17年3个波动周期,人均生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3.5年、8.8年、17.7年和44年4个波动周期;若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均延续过去44年的变化趋势,则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生态赤字将分别为1.366ghm2、1.108ghm2和0.258ghm2,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0.27ghm2、0.441ghm2,而人均生物承载力增加了0.171ghm2。在保持经济、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这种程度的生态超载有可能通过贸易引进生物承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等增加生物承载力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3.
研究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及其驱动因素,"淡化"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对优化调控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相结合方法,对1952~2007年湖北人均GDP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及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发现:(1)56 a来,湖北人均GDP在波动中不断增长,存在准47 a、准112 a和准56 a 3个波动周期和一个先轻微下降后持续递增的趋势项;(2)湖北人均GDP不同周期性波动的共同驱动因子有资本形成总额、原煤产量、水泥产量、进出口总额、旅客周转量,不同因子及其驱动大小分别为准47 a依次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农林牧渔总产值、钢产量、货物周转量,准112 a依次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电量、农林牧渔总产值、钢产量,准56 a依次有居民消费、政府消费、邮电业务总量,趋势项依次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发电量、农林牧渔总产值、钢产量、邮电业务总量、货物周转量。湖北及中央政府相关政策制定者应特别关注促进资本积累与形成,有效调控原煤与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制定合理的进出口贸易政策,提高旅客运输效率及运输能力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