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探讨了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如何进行气候适应性考量,提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适应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策略应全面渗透到城市总体规划的关键规划要素,尤其是土地使用规划和各专业系统规划中,而不应仅仅提出一些传统、孤立的应对措施。气候变化会导致潜在不适宜开发建设的用地范围大幅增加,加强论证气候变化对用地适宜性的影响,适度扩大禁建区和限建区的范围,是有效预防各类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的前提。各专业系统规划技术规范需加紧修订,突破传统思维,不能完全孤立地考虑单一的规划目标,进行气候适应性调整,并要积极预防不适应气候变化的已建人工构筑物成为事故灾害源。  相似文献   
2.
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防灾避难场所是城镇灾后应急避难、救援、恢复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平时功能的主要构成部分。首先按照应对灾害的主要类型,将避难场所分为气象型避难场所和地质型避难场所,相对应的为建筑型避难场所与场地型避难场所。继而与城市规划中的用地性质相关联,从防灾避难的角度将城镇用地划分为"靶区""防灾避难据点"与"防灾避难通道"。总结城镇防灾避难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组构原则与组成方式,并以三种模式进行模型化构建。进而概括了城镇防灾避难场所的规划要点、规划内容与技术路线,并以深圳防灾避难场所规划加以佐证。得出了结论:防灾避难场所是城镇整体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镇防灾避难空间规划应从城镇整体空间结构出发,合理规划防灾避难场所与防灾避难通道,优化用地功能与规模,提升城镇整体的防灾避难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