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0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的循环经济模式,克服了传统经济模式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从根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循环经济观念越来越被理解和接受,并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科技报上我曾看到过调查东北一些烟花厂爆炸事故的报道,说当地公安部门根本就没有按执法程序要求来做,只要搞好关系,企业就办起来了,至于具体的安全问题,公安部门根本不管。实际上,烟花爆竹现在有很多法规对生产厂房、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安全都有要求,问题出在哪儿?不认真执法、执法不严是个大问题。所以说,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来办,对执法人员的要求也要加强。因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是一项符合国情、顺应民心、推动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我们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国确定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处理环境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职业道德与“五爱”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遵守“五爱”的公共道德。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发扬“五爱”的精神,信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吕洁 《环境保护》2012,(24):54-55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执政和发展理念的升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多年来,南宁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的发展战略,从"中国绿城"到"中国水城",持续推进生态宜居南宁建设,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中华宝钢环境奖"、"全国十大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探索出一条西部发展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6.
声音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在注重加大投入、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以先进的安全文化作引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大力培育提升人员的安全素养,为推进安全生产提供基础和保障。"5月10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杨元元  相似文献   
7.
绿色思想     
《绿叶》2012,(9):116
程洁通过公开环评报告,才能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环评,才能更有效地遏制审批寻租,也才能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周训芳走出目前的环境信息公开困局的根本出路,在于政府主动适应公民环境权的发展趋势,尽早实现环境管理模式的生态化,使环境信息成为福音,而不是负累。申进忠政府作为义务主体来推动企业环境排放信息公开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也是欧盟等国外环境信息公开立法所采取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陈伟 《绿叶》2014,(7):26-29
达到环境保护目的的根本方法不是依靠科技进步,而是依靠生产方式、发展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转变到生态文明。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各种制度的建立、经济的转型、生产方式乃至意识层面的转变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应加大对有关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与投入。对《环境保护法》中有关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条文修订的历史分析可以清楚地揭示立法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既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在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事业领域的现实映照,更是着力打造召之即来、战之必胜应急救援国家队、主力军的根本遵循,政治意义重大、现实意义深远、时代意义厚重。一、贯彻落实训词精神,必须把筑牢初心使命作为首要任务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同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队伍,只有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看齐追随,才能确保队伍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当好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守夜人"。  相似文献   
10.
《绿色视野》2009,(10):30-34
生态规划是实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调控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规划方法,它与城乡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是联系城乡规划和自然环境规划的桥梁,是协调城乡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其内涵和深度都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