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检测管     
一、应用铜检测管是一种快速检测水、工业废水中铜的含量的新方法、新技术。它适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及排放过程中自我控制性检测、环保部门的监督性检测以及其它方面有关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对氨氮真空玻璃检测管法和纳氏试剂光度法进行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以及实际样品测试方面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氨氮检测管的检出限为0.2mg/L,精密度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75%,准确度测定的加标回收率为93%~124%。检测管法和纳氏剂法同时测定多种实际样品,结果两种方法的相对误差为-37.8%~11.8%,结论:检测管法能够满足半定量测试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气体检测管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寿堂  杨冬萍 《安全》1995,16(4):1-4
1 引言 用气体检测管测量有害气体浓度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工厂作业环境、环境保护、科研及生产各领域内的气体浓度快速测量。 当前开展的作业场所“有毒作业分级”中,检测管法是测量毒物浓度的主要方法。为使该方法得到更好的应用,本文就此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活性氧铝—百里香酚酞吸附CO2线性比长法研制出低浓度CO2检测管。测定范围0.05~0.90%;灵敏度为0.05%;检测管变色长度与CO2浓度的相关系数γ=0.9981,精密度与准确度符合国家标准83GB7220~7280。其可靠性与经典的何氏气体分析器比较,结果基本一致。低浓度的SO2、H2S和NH3对测定无明显干扰,现场监测应用效果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水和废水中汞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检测管法快速测定水和废水中汞的方法,研制了检测管并测试了检测管的精密度、准确度、干扰因素等指标.  相似文献   
6.
经过条件优化试验,研制出氯气检测管检测管显色长度与氯气浓度呈线性相关,对氯气标气7次测定的变异系数为13.8%,平均相对误差为5.2%,小于15%;一次测定最大相对误差为20%,小于25%,符合国家标准GB7230-87的要求。与化学法比较,2种方法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干扰物有溴和氯化氢气体以及高浓度二氧化氮。检测管寿命为1a。  相似文献   
7.
运用苯系物与甲醛在酸催化下发生显色反应生成树脂状褐色产物的原理,初步研制了一种能够测定空气中低浓度甲醛的检测管。其载体为60~80目的活化硅胶;玻璃管内径为18~20mm;指示粉为硅胶、浓硫酸和二甲苯的混合物。对空气进行测定的采样条件为:采气速度005L/min,采样量3L。经初步试验,该检测管变色长度与甲醛的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γ=09941);检测之重现性较好(不同浓度测定的变异系数小于25%);灵敏度较高(最低显色浓度为01mg/m3)。  相似文献   
8.
介绍气体快速定性技术在气态污染物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中的应用.使用北川式无机气体定性检测管、有机气体定性检测管进行事故现场气体快速检测,简述上述检测管的使用技术及检测人员在事故现场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常见的几种检测管法的比较,筛选出灵敏度较高的亚硝基铁氰化钠法;同时筛选出载体为60—80目的素陶瓷,指示剂浓度为20%。玻璃管内径为2.0—2.3mm,采气速度为0.3(L/min),采样体积为12L,以此条件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检测管变色长度对应SO2浓度的相关性很好;变异系数均小于110%,检测的重现性较好。检测管的测定值与理论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5.09%(<±15%),最大相对误差为7.13%(<±25%),准确度较高.测定结果可靠;与化学法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浓度小于0.15mg/m3的H2S及浓度小于0.01mg/m3的NO2对SO2检测管无干扰.  相似文献   
10.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分类及特征,检测管法在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中的应用,并讨论了突发性环境监测中的个人防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