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6篇
基础理论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环境》2010,29(4):F0003-F0003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横断山区,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和重点地区,幅员面积6.1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境内山峦叠嶂,地形地貌复杂,多以山地为主,占幅员面积80%以上:山原次之,占20%;丘陵、冲积平原及宽谷和断陷盆地总共约占10%。山地多为海拔大于1500米以上的高中山和中山,相对高差常达1000-2500米。  相似文献   
2.
在强降温极端气候条件下,桥塔混凝土表面存在开裂风险。为此,以我国西部横断山脉地区某大跨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强降温气候条件下桥塔温度效应及抗裂性能优化研究。首先,提出了桥址区极端天气的识别与模拟方法,并验证了所提模拟方法的有效性。随后,建立桥塔节段的 3D 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强降温极端天气下混凝土桥塔的温度场以及温度应力分布特征。最后,针对强降温极端天气下混凝土桥塔外表面存在开裂风险的问题,提出了两种桥塔混凝土表面抗裂优化方法,并通过参数分析给出了本例桥塔的最优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强降温天气下,当不考虑任何抗裂优化措施前,桥塔表面拉应力极值为 2.06 MPa,存在较大开裂风险;当采用抗裂优化措施后,提出的两种措施均能有效降低混凝土桥塔表面的拉应力极值。通过参数分析发现,采用有机涂料涂装桥塔表面的优化方法时,白色有机涂料的优化效果最佳;当采用桥塔表面覆盖 UHPC 的优化方法时,其厚度为 0.04 m 时优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基于TRMM订正数据的横断山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鉴于高时空变异地区降水观测的需求,论文提出了基于ISODATA动态聚类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区逐月回归的TRMM数据订正方法,并以横断山区为例,利用地基台站降水数据对1998-2012 年的TRMM 3B43 V7 数据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探讨了过去15 a 横断山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TRMM 3B43 V7 数据在横断山区的总体精度较高,单站精度较低。订正后的TRMM 3B43 数据,与实测值偏差大为减少,降水相对偏差大于10%的站点由原始数据的16 个(42.1%)减少为7 个(18.4%),有81.6%的站点年降水量相对偏差小于10%,且相对偏差大于等于20%的站点仅3 个,能够基本满足横断山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的精度需要,有效地弥补了有限站点观测的不足。研究区内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与东亚季风在该区域的走向一致;1998-2012 年横断山区的降水量主要呈减少趋势,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以及中西部地区。夏季降水减少趋势最为突出,秋季次之,冬春变化趋势不明显。横断山区大部分区域的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指数正相关,与东亚冬季风指数负相关;最近15 a,研究区东亚季风指数持续变小,恰好与研究结果中的降水减少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4.
基于RS和GIS的西藏察雅县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土壤侵蚀类型多样,且以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其动态监测属于难点问题。研究基于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各自的基本特点,综合运用TM影像、土地利用图、地形图(DEM)和植被覆盖度图,构建了基于RS和GIS的藏东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分类分级动态监测方法,并借助ENVI和ArcGIS软件,分析了察雅县1995年到2000年的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察雅县土壤侵蚀以微度、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其中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高山峡谷区,所占比重为2.06%;在人类的土地开发活动和温度、降水变化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察雅县土壤侵蚀加剧,东部大面积的轻度侵蚀区转化为中度侵蚀区。  相似文献   
5.
6.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土地合理开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热量丰富、降水偏少,农事旱象较著,但拥有众多宜农、宜林土地资源,尤宜生长亚热带与温带经济林果。目前,不合理耕樵坡地,已有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趋退化,河谷生态不稳定,经济生态效益不良。发展灌溉,提高集约耕种水平和逐步退耕陡坡地,扩大经济林果用地及保护与改造谷地现状植被等是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与保护干旱河谷以至整个横断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与战略治理方针。  相似文献   
7.
位处我国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接壤的横断山区,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分,素以山高谷深、地质地理环境独特、生物与矿产资源丰富著称于世。其土地资源丰富,利用类型众多,但人口稀少、土地开发水平较低。清查与评价该山区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生产潜力,对其土地合理利用与经济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川西滇北横断山区的土地资源特征与农业利用评价原则等问题作一概述与探讨,供今后进一步工作之参考。  相似文献   
8.
黑水河干旱河谷沿程土壤物理参数梯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雪菊  孙辉  唐亚 《四川环境》2007,26(6):32-35,39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是具有典型的旱季和雨季的特殊气候特征的区域,本区域土壤退化和荒漠化极大制约了区域农业的发展。本文研究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支流黑水河从源头到河口未扰动土壤的物理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沿河土壤物理呈现不同变化趋势,砾石在中游部分河段和河口段高,而〉5mm团聚体的变化则相反;5~1mm的团聚体变化不大;〈1mm团聚体河口和源头段高于其余地段;土壤容重沿程增大,非饱和导水率源头地段土壤最高。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干旱河谷土壤不均匀,不同水热条件及其组合可能对退化程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表明横断山区不同的干旱河谷地段土壤和植被退化途径、退化特征和退化过程不同,开发和治理途径与方式也应当不同。  相似文献   
9.
利用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内24个气象站逐月降水、气温等观测资料,依托高桥浩一郎陆面蒸发公式,计算了干旱河谷区陆面蒸发、可利用降水等水资源分量,并分析了各分量的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干旱河谷区年均降水量723.7mm,而年均蒸发量高达479.5mm,降水量中有超过84.89%因蒸发而损耗;大气水资源分量P、E及PE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夏季各分量最大,多年平均值达404.9mm、239.9mm和164.8mm,各占全年的55.94%、50.04%和67.51%,而冬季各分量最小,占全年的比例也相应最小,仅为2.96%、4.06%和0.79%;大气水资源各分量年代际差异很大,20世纪60年代可利用水资源丰富,70年代相对偏少,80和90年代逐渐增加,进入21世纪后又呈现为偏少特征;未来干旱河谷区的降水量维持减少的概率较转向增加的概率要小,蒸发量将依然维持增加的趋势,而可利用水资源量会继续维持减少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原野上但见天青羊白灌丛绿,地黄水蓝晚霞艳,牧人憧憧,帐房朵朵。袅腾的炊烟里,牧女罗拉吉骑马趋前来看我们一伙人的新鲜,立即被亢奋的六支"长枪短炮"包围着猛摄一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