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箱梁剪力滞效应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笔者对为青藏线设计的 32m铁路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单箱单室箱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对其剪力滞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并且分析了不同工况对梁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具有一定的剪力滞效应 ,剪力滞系数在 1.0~ 1.1之间。笔者得到的结果可以为今后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设计提供参考 ,这对于加速箱梁剪力滞理论的深入研究 ,为大跨、新型桥梁结构的性能评价提供正确的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已完成的1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配筋率的13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根据得到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采用虚梁法编程计算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的弯矩-挠度滞回曲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恢复力模型的建立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盐渍土环境中RC桥墩柱的地震损伤,设计制作了10根RC桥墩柱,对其进行了电化学快速锈蚀试验及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试验中的主要设计参数为轴压比和锈蚀率。观察和记录了试件的开裂过程及破坏形态,通过实测数据绘制了构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在已有基础上提出了锈蚀RC桥墩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双参数损伤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锈蚀率越大,滞回曲线捏缩现象越明显,滞回环面积逐渐减小,峰值荷载和极限位移也逐渐减小,试件耗能能力和延性明显降低,其损伤越来越严重;轴压比越大时,试件极限变形越差,耗能能力越低,其损伤越严重。通过与Mccabe损伤模型及Park-Ang损伤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得知该损伤模型更能准确反应构件的实际破坏程度,可为盐渍土环境中RC构件的损伤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计算结构滞回阻尼比常用的方法是能量比法,该方法在给定滞回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滞回耗能与结构总弹性应变能的比值求得结构滞回阻尼比,但该方法是建立在简谐激励下结构稳态响应的基础之上,对于真实地震下结构滞回阻尼比计算并不完全适用。考虑到这一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迭代计算结构滞回阻尼比的方法,在Carlos提出的结构滞回阻尼比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地震激励频率对阻尼比的影响,通过改进Carlos迭代计算方法,得到了考虑地震激励频率影响的滞回阻尼比计算公式,通过该公式分析得出了不同延性系数和周期比对滞回阻尼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延性系数的结构滞回阻尼比会随着周期比的增大先增大再减小。本研究可为结构进入非线性状态后减震结构总体阻尼比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京西门头沟区自然植被滞尘能力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06年夏季实地测量的植物叶片滞尘数值,得出常绿乔木、落叶阔叶乔木、灌木以及草地4种不同植物类型的平均滞尘能力,再将其与用遥感方法估算出的叶面积指数以及植被统计数据相结合,评估了门头沟区自然植被总体的滞尘能力、滞尘量与滞尘效益.结果表明: 自然植被具有明显的滞尘功能,门头沟区自然植被的年滞尘量为39.47×104 t,由此带来的滞尘效益价值为67.10×106元;灌木林和落叶阔叶林2种植被类型,是研究区自然植被滞尘能力和年滞尘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常绿乔木的滞尘时间长于其他任何植物种类,其年滞尘量与滞尘能力所占比例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高原山区城市重气泄漏扩散的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进行重气泄漏扩散环境风洞试验,研究高原山区城市中重气泄漏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高原山区城市重气泄漏扩散存在1个危险风速,该风速下环境中重气浓度达到最大值,同时黏滞系数也达到最大值.通过多项式拟合可求出危险风速.当地年平均风速条件下,重气浓度随下风距离增加而减小,而在排放源下风向500 m外,随着距离的增加,重气浓度的变化趋缓;重气浓度在横风向上呈偏态分布;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高度超过20 m后重气浓度随高度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7.
新疆奎屯市17种落叶树种的滞尘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奎屯市17种落叶树种进行了滞尘能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物滞尘能力差异显著,灌木滞尘能力大于乔木。在11种落叶乔木中,滞尘能力最强的是圆冠榆,平均滞尘能力达3.6894g/m^2;在5种落叶灌木中,滞尘能力最强的是玫瑰,平均滞尘量可达3.6581g/m^2。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秦皇岛市4种常见绿化植物的叶片滞尘量、单株滞尘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发现绿化植物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最大可以相差2.5倍左右,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大小排序为:国槐>悬铃木>金银木>连翘,单株滞尘能力的大小排序为:悬铃木>国槐>金银木>连翘;绿化植物的滞尘量与环境中粉尘含量成正比,树木滞尘能力还与叶片表面性状、叶面积指数及植物所处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动态膜压法测定江、污混合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双驱动动态膜压仪测定江、污混合水中有机物含量。通过测定白龙港污水和长江水混合后的膜压和滞回环面积,用它们与相应的经典法CODCr作图,获得了滞回环面积和CODCr之间良好地线性关系,表明用动态膜压法可快速测定混合水中的有机物含量,不须加任何试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机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城市街道常绿灌木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及滞尘颗粒物形态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王赞红  李纪标 《生态环境》2006,15(2):327-330
城市园林植被中街道常绿灌木受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和道路扬尘等多重污染影响,其叶片生长高度恰好接近人体呼吸带,叶片受污染程度可反映人体污染暴露水平,是良好的环境质量代用指标。对于北方城市环境而言,常绿植被叶片的滞尘效应尤其重要。作者选择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的石家庄市为代表,对北方地区园林常用灌木植物大叶黄杨叶片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在石市4条主交通干道两旁样点首先对选定的大叶黄杨叶片进行冲洗,5日后取回载尘叶片进行滞尘量测量,重复进行5次,获得5个周期内叶片滞尘量数据;并对叶片表面滞尘颗粒物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晴朗微风天气条件下,大叶黄杨叶片平均滞尘量为0.8614g·m-2·d-1,单叶最大饱和滞尘量为11.6197g·m-2,累积达到叶片饱和滞尘量的时间是15日。大叶黄杨叶片滞尘量大于同时期环境监测的大气降尘量,差额来自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影响,这种影响约占叶片全部滞尘量的34.7%。大叶黄杨叶片表面滞尘为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深度清洗后叶片表面仍滞留粒径小于5μm的颗粒物,说明大叶黄杨叶片可以固定有害悬浮颗粒物并使之从大气环境中清除。本研究表明大叶黄杨强滞尘能力是城市近地面层环境中清除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