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0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汉魏以前,《老子》著述体例及成书形式几经变迁,已经基本定型;魏晋以后,《老子》纳入经注和注疏范畴,其著述体例及成书形式进入"变形期"。总的说,《老子》著述成书之变化,集中表征为三个事项:《老子》的书名题写,从无名到有名,有的题为"道德言",有的题为"道德经",有的题为"老子";《老子》篇章结构,从楚简本的"分组别段",渐进演变到《老子》"分篇定章"结构;《老子》著述性质,历经个人著述、学派撰述、经传及注疏等四度变迁。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似文献   
3.
老子与环保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相传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相似文献   
4.
老子五千言最终目的指向他的理想制度——小国寡民,其中有三个关键概念对其塑造小国寡民起了关键作用:无、独立、相生。无,无文明的器械之利,百姓寡欲而无所获求。独立,小国寡民的国度独立,老死不与外界来往。相生,老子反其道而用之,回避执持一端的弊病。这三个概念彼此贯通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小国寡民提供的理论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德经》中说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段话告诫人们,要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老子认为,事故不会突然发生,在其发生之前早已有所征兆。有远见的人,能够看见事故的隐患而将其化解为无形。但如何预先防范事故,却是一大难点。如果不懂得防微杜渐,不能做到见微知著,事故也会迟早发生。  相似文献   
6.
很多学认为中国古代化中有很多思想就是最早的环境伦理观念。现代西方伦理学创始人施韦泽就称赞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把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归结为追求伦理目标的过程(施韦泽.敬畏生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除了“天人合一”.还有“敬畏生命.兼爱万物”的伦理原则也是我国古代不同流派的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相似文献   
7.
长篇纪实文学《滴血的红豆杉》是福建省安溪县公安民警大智大勇、不畏艰险,与狡诈凶残的人贩子斗智斗勇,成功解救被拐妇女儿童的一部真实故事。该书已由公安部群众出版社出版。作者苏天才,现供职于福建省泉州市公安交警支队宣传科,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2010年,他花了半年时间先后采访了当年的经办民警、镇书记、镇长等众多知情人,还深入到当年犯罪分子活动猖狂的炉地、岭西两村采访,生动且细致地刻画出了当年安溪感德派出所所长谢永强为首的公安民警的英勇形象。该故事脉络清晰、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案中有案,留给世人一份弘扬正气、鞭挞丑恶的生动历史记录。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载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老子曾说过:“天下无难事,必作于细!”他精辟地指出,不论做任何事情先必须从简单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人手。读罢老子这句名言,笔者感悟颇深,由此想到煤矿生产不就是“安全为天,必作于细”吗?  相似文献   
9.
读老子像     
传世老子画像,以元代的赵孟頫、明朝的张路所作最有名,赵作尤合《道德经》义。读《道德经》,室悬一帧赵孟頫所画老子像,会有许多十分亲切的感悟。严重秃顶。阔大的一圈,光洁,亮堂,无纤毫闲花野草的羁绊。一任道,自由自在,毫无阻滞地与天地贯通,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地将宇宙注满,将你注满。  相似文献   
10.
老子指归》与《老子想尔注》不仅均为借《老子》一书阐发自己思想的著作,而且二者间又有着诸多的内在联系。从成书年代上看,前者成书于西汉末年,后者成书于东汉末年,两书的时间跨度不大。从成书地域上看,二者都创作于蜀中的成都地区。因而,后者在阐发自己的思想旨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借鉴和改造前者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两者思想旨趣的差异反映了当时道教对道家哲学的改造和自身理论的建构过程。从二者所持修持观的变化的视角,可以明显见出这一改造和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