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西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雷电产生于中尺度对流天气系统,具有明显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对西北地区气象站点历史雷暴资料的统计发现,夏季最强,春秋次之,冬季几乎无雷暴发生;地理分布呈三大中心区;与海拔高度、经度、纬度的相关分析及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地形地势是影响该地区雷暴的主要因子.高原上的雷暴云较其它地区容易产生冰雹,冰雹日数与雷暴日数比值最大为0.36.西北夏季大部分地方的闪电密度小于1个.km-2.a-1,夏季3个月的闪电密度有3个最强中心,新疆西部是最强的闪电密度中心,超过9个.km-2.a-1,7月中心最强,6月次之,8月较弱.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的非均一性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河南省气候中心编制的97个台站1961-2000年雷暴日数的资料,对该省境内雷暴发生的时空分布非均一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平均雷暴日数有明显下降的趋势;雷暴日数站间偏度系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80%的年代表现为正偏;而其峰度系数则60%的年份为负值,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年平均雷暴日数及其均方差空间分布型态比较一致.豫北、豫西和豫东南分别出现3个雷暴高发区,其中豫东南强度最大,豫西强度与其相当,豫北相对较小.历年雷暴日数以正偏为主;峰度系数则以负值为主.河南省除信阳地区外,各站雷暴日数在0.05置信水平上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3.
1967-2012年长丰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淮之间北部地区的长丰站1967-2012年的逐日观测雷暴数据,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和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长丰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7.3d,雷暴日数年代际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74d/10a.逐月平均雷暴分布与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呈现同相单峰形,7月雷暴出现高峰值,9月雷暴锐减.Mann-Kendall法检验显示,雷暴日数有着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发生在1977年,并在1982年突破了显著性α =0.05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l~2013年聊城市辖区内8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聊城市53a的雷暴日数的月、季、年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趋势以及各阶段变化分布。结果表明:聊城市53a来年均雷暴日为43.5d。年内月雷暴日数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月。全年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4~9月份,占年雷暴日数的97%,四季中雷暴日数出现的高峰则集中在夏季,其雷暴日数总和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4%。冬季则很少出现。且区域年平均雷暴日数呈现出平均以3.76 d/10a的趋势减少。年雷暴日数最多为68d,最少的仅有28d。全年雷暴的分布以茌平最多,其次是西北部临清和西部的冠县,东南部的东阿最少。该研究为聊城市雷暴的监测预测、评估以及开展防雷检测防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闪电监测数据与雷暴日关系分析及片状函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67个县市2004-2010的年雷暴日观测数据与闪电定位系统监测到的雷闪次数为数据基础,对区域雷暴日与闪电监测数据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了福建省中部区域雷暴日与闪电监测数据的相关程度较高外,总体上福建省雷暴日与闪电监测数据间的关系呈现不规则的片状分布,论文通过数学的方法证明了该片状分布是一具有稳定形态特征的区域分布,为此论文提出了片状函数的概念,用来表达不规则片状分布数据的数学特征,通过对片状函数特征的讨论,对实践中一些看似没有相关规律的数据做了可能存在片状分布规律的猜测。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9—2011年马鞍山地区4个观测站53年的逐日人工雷暴观测资料,通过surfer软件绘图计算、经验正交分解(EOF)、建立时间序列以及气候趋势等方法,分析了马鞍山雷电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马鞍山雷暴日数呈现东西部、南部偏多,中北部偏少的特点,时间分布上雷暴日数呈下降走势,其气候倾向率为-5.3/10a,季节性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夏季,雷暴期有延长的趋势,日变化规律十分明显,午后13时至夜间为雷暴出现高峰期。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11年贵州省87个台站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该省境内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周期和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较大,下降趋势显著;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形态不对称,92.16%正偏,峰度76.47%为正值,48a贵州区域内空间分布在0.05置信水平上服从正态分布。雷暴日数分布地域特征明显,从贵州西南部向东北方向呈梯状递减趋势,安顺市、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3个地区为雷暴高发区。贵州省逐年雷暴日数存在不太明显的18a左右的长周期以及4—5a和8—9a显著的周期变化。贵州省年雷暴日数的下降是一突变现象,具体是从1995年开始的,突变前后平均雷暴日数相差9.32d。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近50年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逐日雷暴资料,统计出历年各站雷暴日数并建立时间序列,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安徽省近50年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雷暴日数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空间分布为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季节分布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相对较少,冬季很少出现雷暴;初雷日期推迟而终雷日期提早,雷暴期有缩短趋势;安徽省所有台站的雷暴日数均在减少,其中江淮之间西南部及皖南南部减少的幅度最大;雷暴日数EOF展开前3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达987%,第一模态为全省一致型,第二模态为南北相反型;雷暴日数存在10~12年和2~3年左右的周期,在1976年存在一次显著突变;雷暴的时空变化与大气环流、纬度、地形、季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室外煤气管道的防雷设计及施工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电是自然界最大的一种破坏力量,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都十分严重.而福州市地处我国的东南沿海,是雷电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达53天,根据2005年度收集到的部分雷灾统计,仅福州市就发生雷电灾害43起,造成的财产损失达几百万元.因此雷电的预防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强烈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一种声、光、电的气象现象,主要反映在雷雨云内部及雷雨云之间,或者在雷雨云与大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据有关部门估计,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2000次,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万人,所导致的火灾、爆炸等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危害很大。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系统在居民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中国有21个省、区、市雷暴日在50天以上,最多的可达134天。我国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