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实现黑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深层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高产量和高生产强度的统一,在7L发酵罐中研究不同pH对A.auricula分批发酵生产黑木耳多糖的影响.A.auricula细胞生长的最适pH为5.0,而黑木耳胞外多糖合成的最适pH为5.5.恒定pH有利于合成黑木耳多糖,但降低了黑木耳多糖的生产强度.发酵液中较高的pH不利于葡萄糖的消耗,使得发酵结束时的残余葡萄糖含量随pH的升高而升高.分析不同pH条件下A.auricula发酵生产黑木耳多糖动力学参数,发现较低pH有利于加快底物消耗,而较高的细胞生长速率则出现在pH5.0,pH5.5时细胞则具有较高的胞外多糖合成速率和对葡萄糖的得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A.auricula发酵生产黑木耳多糖的两阶段pH控制策略:0~48h控制发酵液pH5.0,48h后控制pH5.5.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两阶段pH控制策略,A.auricula胞外多糖产量比控制pH5.5时提高了8.1%,残留葡萄糖含量降低了15.2%,产生最大胞外多糖的时间缩短至96h,且黑木耳多糖的生产强度比pH5.5时提高了35.1%.图4表1参21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黑木耳菌糠用于肥料、吸附剂、饲料、新型能源、土壤改良剂和提取生物活性分子等资源化利用情况,探讨黑木耳菌糠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其合理处理和规范化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菌糠对Cu2+的生物吸附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代工业废水中铜离子的污染及黑木耳产业链中菌糠废弃物资源化等问题,以黑木耳菌糠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Cu2+.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响应面的高水平条件,并用响应面方法对其优化,确定最佳吸附条件;采用SEM-EDX、FTIR和XRD等手段对吸附前后的菌糠进行表征,初步探索了菌糠吸附的机理.结果显示:最佳单因素条件为菌糠投加量30.0 g·L-1、pH 7.0、Cu2+初始浓度75 mg·L-1、吸附时间120 min、温度25℃、转速150 r·min-1,吸附率为77.96%.响应面分析显示投加量、吸附时间和pH为显著因素.优化后投加量为31.6 g·L-1,吸附时间134 min,pH 7.0,吸附率可达80.51%,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菌糠表面疏松多孔,极易通过物理吸附方式吸附Cu2+,菌糠表面的氨基、羟基、酮基和羧基可以有效配位络合Cu2+.研究结果表明,黑木耳菌糠作为一种高效廉价环保的吸附剂,可用于Cu2+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安全与健康》2011,(24):56
菜叶地黄肉圆包配料:地黄15克,猪肉300克,鸡蛋1个,洋葱100克,柚子1个,面包1个,大包心菜叶7—9张,芹菜少许。制法:猪肉洗净,切碎,剁作末。地黄洗净,切成碎末。面包放水里浸软,取出挤干,放钵内捣极碎,加肉末、地黄末拌匀,然后加洋葱末、芹菜末,打入鸡蛋,调入淀粉、精盐、酱油、胡椒粉,一并搅拌至有黏性时,搓成大肉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人们经历了对雾霾从认识到熟谙的过程,如何减少雾霾对于人体的危害,网民各显神通。于是,自制口罩、做雾霾操、吃猪血黑木耳、香烟过滤嘴做鼻塞……各种防雾霾"神办法"和"神器"出现。虽然众多"神办法""神器"大多已被证实对于减轻雾霾危害并无太大效果,但反映出人们对于雾霾危害的担忧以及寻求保护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黑木耳和茶叶黄酮复合对两种自由基体系的活性清除。结果表明,黑木耳和茶叶黄酮复合对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且随着用量的增加清除效果增强。在同样用量的情况下,其清除作用明显强于单种黄酮的抗氧化作用,初步说明两种黄酮的复合可增强清除自由基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怎样清除体内污染人们常患一些疾病如癌症、过敏和一些使身体机能衰退的疾病,均与人体组织器官受到各种污染有关。那么,怎样才能清除体内污染呢?常饮鲜果、鲜菜汁(不经炒煮)。鲜果、鲜菜汁是体内的“清洁剂”,它们能解除体内堆积的毒素和废物。因为当多量鲜果汁或鲜...  相似文献   
8.
制备液体菌种,周期短、产量高、菌龄整齐、成本低廉,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新途径。1986年9月,我们开始培养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液体菌种,并进行了转接段木栽培试验,现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利用黑木耳废弃菌糠,减轻废弃菌糠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热重分析法(TGA)研究黑木耳废弃菌糠在热解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研究气体氛围、粒径和升温速率对菌糠热解特性的影响,并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菌糠的热解过程包括失水、微失重、快速热解和炭化四个阶段.气体氛围、粒径和升温速率对于黑木耳废弃菌糠热解试验均有影响:N2气氛下反应过程更加直接,活化能较低;粒径越小,失重速率越高,反应越充分;升温速率越低,活化能也越低.最终计算得出在N2气氛下升温速率10℃/min条件下,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E相对较小,为52.010 kJ/mol.  相似文献   
10.
废弃黑木耳菌糠特征及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废弃黑木耳菌糠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其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NH及-COOH等基团。废弃黑木耳菌糠的热稳性能通过热重/微商热重(TG/DTG)进行证实,热分析表明废弃黑木耳菌糠中含有一定的吸附水和结合水,热稳定性良好。表面形貌和元素分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显微镜(EM)及能谱(EDS)进行解释,废弃黑木耳菌糠表面粗糙而松散,纤维素和菌丝体互相缠绕,其O、C、N、Ca的质量分数为96.24%,Mg、K、S、P、Si、Na、Al的质量分数为3.76%。此外,对废弃黑木耳菌糠的pH、吸水倍率及N、P、K含量进行了测定,其pH为5.14,吸水倍率为466%,N为10.66mg/g,P为2.11mg/g,K为2.61mg/g。并对废弃黑木耳菌糠可能对大气、水及土壤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废弃黑木耳菌糠特征系统的研究和环境影响行为的深入分析,为其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