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篇
  免费   606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安全科学   96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1057篇
基础理论   140篇
污染及防治   95篇
评价与监测   111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5年   1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照《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的方法原理,用分光光度计对3种光程长度比色皿分别进行比色,探讨不同光程长度比色皿间关系。  相似文献   
2.
西安是空气污染监控和防治有代表性的西部大型城市。研究了西安市及周边地区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PM10浓度的关系模型。利用2011—2012年MODIS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遥感产品,通过数据匹配,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能见度数据和相对湿度数据对AOD产品进行垂直标高订正和湿度订正,2项订正显著提高了AOD和地面PM10浓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从0.36提高到0.65,按季节分类统计和订正春至冬四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71、0.62和0.87,夏季和冬季的订正更为有效,可用性更高,这可能由于受到不同季节气溶胶来源和特征的影响。为研究中国西部大型城市,特别是西安市空气环境监测和区域联防联控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3年至2015年北京城区黑碳气溶胶(下文统称为\"BC\")和PM2.5观测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ECMWF边界层高度再分析资料和FNL/NCEP不同高度风速再分析资料,讨论了BC质量浓度及其在PM_(2.5)质量浓度中所占比例(下文统称\"黑碳占比\")的季节、月、日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北京城区BC浓度与不同高度风速的相关矢量,分析了气象条件和外来输送对北京城区BC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研究时段内北京城区BC浓度平均值为(4.77±4.49)μg·m~(-3);黑碳占比为8.23%±5.47%.BC浓度和黑碳占比在春、夏季低,秋、冬季高,其日变化特征在4个季节均为\"白天低夜间高\"的单峰型特征.随着PM_(2.5)浓度的升高,BC浓度增大,黑碳占比减小.当北京地区风向为东北、东北偏东、东南和西南偏西(主风向)时,BC浓度与风速和边界层高度均呈反向变化,即随风速和边界层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另外不同季节BC浓度随风速变化的临界值及其变化速率不同.冬季高BC浓度时段,北京城区BC浓度在低层大气的关键影响区分别位于河北南部与山东交界地区以及河北西北部与山西内蒙交界地区;高空关键影响区主要位于北京以西的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地区.  相似文献   
4.
二次组分是大气细颗粒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上海城区大气气溶胶颗粒物中二次组分的贡献及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高分辨率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HR-TOF-AMS)对上海城区春季及夏季的亚微米颗粒物(PM_1)进行实时的在线表征,发现有机物是PM_1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比为55%;其次是硫酸盐(24%)与硝酸盐(10%).进一步结合正交矩阵因子解析模型(PMF)对有机组分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一次有机气溶胶(POA)与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分别占总有机物浓度的34%与66%; POA主要来自机动车源与餐饮源的贡献,且在春季和夏季对有机物的贡献趋于稳定.观测期间共观察到3个二次气溶胶显著生成的过程:其中,春季二次组分的显著增长过程以硫酸盐和老化的有机气溶胶在正午时段上升显著为主要特征,主要受光化学氧化过程的促进;夏季二次组分的显著生成过程主要是液相反应与光化学氧化共同促进的结果,如液相反应过程中,硝酸盐浓度与颗粒相水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R~2=0. 72),而光化学氧化期间SOA浓度与大气氧化性(O_x)有较好的相关性.总体而言,二次组分是上海城市大气气溶胶颗粒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次有机与无机组分在PM_1颗粒物中占比分别为35. 5%和43%,光化学氧化与液相反应对二次组分的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郑州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地基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自动跟踪扫描光度计观测资料,利用Bouguer-Lamber定律反演郑州地区2007年2~9月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波长指数,分析郑州地区该时段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郑州地区2007年2~9月1020nm气溶胶光学厚度为0.49±0.09;870nm气溶胶光学厚度为0.60±0.13;670nm气溶胶光学厚度为0.76±0.20;440nm气溶胶光学厚度为1.08±0.34.季节变化以夏季最高,秋冬次之,春季最低.波长指数春季为0.37~0.69,夏季为1.18~1.26.春季有50%以上的天气,扬尘粒子为主控粒子,而夏季城市-工业气溶胶是主控粒子之一.日变化规律与近地面污染物浓度变化一致,8:30和17:00左右出现峰值,11:30出现谷值,由于气温上升,湍流剧烈,12:30左右气溶胶光学厚度有1个小高峰,但仍处于全天的低值区.  相似文献   
6.
黄聪聪  马嫣  郑军 《环境科学》2018,39(7):3057-3066
2016年1月1~19日在南京北郊利用三波长光声黑碳光度仪(PASS-3)对气溶胶的光学性质进行了实时在线观测,同时结合气溶胶化学组成分析了黑碳气溶胶的光吸收增强效应.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气溶胶在532 nm下的吸收系数、散射系数、单散射反照率的平均值为(64.19±35.28)Mm-1、(454.68±238.71)Mm-1、0.87±0.03,受边界层高度及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黑碳气溶胶的质量吸收截面(MAC)在观测期间的变化趋势为前期低,后期高,与非EC组分相对EC比值的变化趋势一致,受不同污染条件下二次物质的占比及覆盖物厚度变化的影响.基于MAC计算得到的405、532、781nm下的光吸收增强(EMAC)平均值分别为1.53±0.56、1.34±0.47、1.14±0.40,随着波长增加而降低,存在棕色碳(Br C)的贡献.各非EC组分相对EC的比值与EMAC均有一定相关性,其中OC/EC与EMAC相关性最高,说明有机物的积累是导致黑碳光吸收增强的主要原因.K+/EC与EMAC的高相关性表明生物质燃烧过程对光吸收增强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区域贸易协定中纳入环境条款有利于保护环境,但同时也可能会抑制贸易自由化,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贸易发展值得深入研究。该研究利用1995—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67个国家签署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和双边出口数据,根据TREND数据库对环境条款的分类,创新性地构建并量化了三种环境条款深度指标,构建了高维固定效应模型,采取PPML估计法实证检验了这些环境条款深度对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条款总深度、核心深度和执行力均对出口贸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执行力的环境条款深度对出口的抑制作用更大。②在考虑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及重新度量核心解释变量、划分样本区间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③异质性分析发现,提高环境条款深度对“南-北”和“北-南”型“国家对”之间的出口、“肮脏”产品出口份额的抑制作用显著,但其具体条款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④机制检验表明,环境条款深度主要通过提高生产成本和抑制技术创新来抑制出口。⑤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以数量衡量的环境条款各深度变量与出口之间呈倒“N”型关系,成员国国内环境规制差距会强化环境条款深度的出口抑制作用。该研究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和环境友好、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政策启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未来签署新的RTA或现有RTA的升级谈判中可适当提高环境条款深度,发挥环境条款的“创新补偿效应”,同时还要积极拓展区域贸易协定,优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在未来贸易协定谈判中重点考虑RTA环境条款的具体条款类型。  相似文献   
8.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was directly observed under various atmospheric conditions in the free troposphere using surface micro-pulse lidar (MPL4) at the Zhangye Station (39.08°N, 100.27°E) in western China in the spring of 2008.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aerosol distribution over Zhangye can be vertically classified into upper, middle and lower layers with altitudes of 4.5 to 9 km, 2.5 to 4.5 km, and less than 2.5 km, respectively. The aerosol in the upper layer originated from the external sources at higher altitude regions, from far desert regions upwind of Zhangye or transported from higher atmospheric layers by free convection, and the altitude of this aerosol layer decreased with time; the aerosol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ayers originated from both external and local sources. The aerosol extinction coefficients in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 decreased with altitude, whereas the coefficient in the middle layer changed only slightly, which suggests that aerosol mixing occurs in the middle layer. The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with altitude has three features: a single peak that forms under stabl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n exponential decrease with altitude that occurs under unstabl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nd slight change in the mixed layer.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he diurnal variation in the aerosol extinction coefficient has a single peak, which is higher in the afternoon and lower in the morning.  相似文献   
9.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secondary air pollu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formulation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 Thus, a large-scale outdoor atmospheric simulation smog chamber was constructed a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the CRAES Chamber), which was designed for simulating the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processes under the conditions close to the rea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The chamber consisted of a 56-m3 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 (FEP) Teflon film reactor, an electrically-driven stainless steel alloy shield, an auxiliary system, and multiple detection instrumentations. By performing a series of characterization experiments, we obtained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CRAES chamber, such as the mixing ability, the background reactivity, and the wall loss rates of gaseous compounds (propene, NO, NO2, ozone) and aerosols (ammonium sulfate). Oxidation experiments were also performed to study the formation of ozone 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SOA), including α-pinene ozonolysis, propene and 1,3,5-trimethylbenzene photooxidation. Temperature and seed effects on the vapor wall loss and SOA yields were obtained in this work: higher temperature and the presence of seed could reduce the vapor wall loss; SOA yield was found to depend inversely on temperature, and the presence of seed could increase SOA yield. The seed was suggested to be used in the chamber to redu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as phase and chamber walls. The results above showed that the CRAES chamber was reliable and could meet the demands for investigating tropospheric chemistry.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南京地区相对湿度对气溶胶的影响,利用位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拉曼-瑞利-米氏激光雷达,分析湿度廓线对消光系数的影响;利用2014年3月~2015年2月国控点环境监测数据对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特征进行统计,并与相对湿度进行逐月和四季对比分析,并计算各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以期为南京市的城市布局与规划、大气污染治理等提供更多参考.结果表明,低空气溶胶的消光系数廓线与相对湿度廓线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地面相对湿度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在一定湿度范围(以不发生重力沉降为界限)内,相对湿度越大越有利于颗粒物的形成,超过这个范围,相对湿度越大,颗粒物浓度越低,在南京地区,对于PM10来说,这个界限在40%~49%,对于PM2.5来说,这个界限在50%~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