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分子聚合物型废弃钻井液具有极高稳定性,难以固液分离,成为制约其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关键瓶颈问题.本研究拟揭示高分子聚合物型废弃钻井液的稳定机理,并探究超声对废弃钻井液的脱稳效果和机制.采用X射线能谱和红外光谱等表面分析技术,结合胶体化学方法研究了钻井液的空间分子结构、稳定机理和超声脱稳机制.结果表明,钻井液中的颗粒以未包覆和高聚物表面包覆两种形式存在,共同形成高分子稳定颗粒体系.其中,未被高聚物包覆的岩屑颗粒遵循空位稳定和DLVO稳定机理,被高聚物表面包覆的加重材料遵循空间稳定和DLVO稳定机理.超声脱稳实验结果表明,在1000 W功率下超声处理5 min后,耦合添加0.02%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脱水率高达81.0%,泥饼含水率低至29.3%,获得了优良的固液分离效果.超声通过破坏高分子聚合物长链结构实现高分子聚合物型废弃钻井液的脱稳.本研究为高分子聚合物型废弃钻井液脱稳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2.
3.
介绍了光纤废水的特性 ,采用化学反应 +混凝沉淀的处理工艺 ,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及氟离子  相似文献   
4.
乳状液中含有大量的油类和表面活性剂,并以微细的颗粒液珠高度分散在水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根据胶体化学和乳状液理论,分析乳状液稳定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其进行脱稳破乳除油的方法,这是处理乳状液废水的关键之所在,对乳状液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新型L型脱稳剂,研究和探讨了脱稳剂的用量,循环水的温度及pH值的变化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反应后废水的静沉和离心分离情况。试验情况表明:使用L型脱稳剂能有效地去除煤气洗涤循环水中的焦油和悬浮物,其焦油去除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钻井废弃泥浆组成的基础上,对泥浆体系进行稀释、酸化处理,以硅改性聚合氯化铁为破胶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破坏钻井废弃泥浆的胶体体系,采用固液分离方法使泥浆液混凝脱水。试验表明:稀释倍数为4倍、pH值为5、2.5%改性聚合氯化铁为破胶剂、0.25‰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0.8%N-626为去油剂,离心分离后泥饼中石油类含量低于3‰,混凝产生的絮体大、脱水率高、残渣稳定性好、无造浆能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水基钻井废泥浆制备多孔吸附滤料的资源化利用工艺,主要涉及废泥浆的脱稳控水优化工艺研究,水基钻井废泥浆及钻屑热烘、粉碎工艺研究,多孔材料制备优化工艺配方研究等方面,得到制备多孔吸附滤料的优化配方及工艺。  相似文献   
8.
常规的"沉降+过滤"方式用于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聚合物或黏度对石油类和SS的高效去除有较大影响,处理思路应以脱稳降黏为主。文章探索了采用的"气浮沉降+生化氧化+高级氧化+二级过滤"工艺,达到石油类≤800 mg/L,SS≤350 mg/L,黏度≤12 mPa·s,PAM≤800 mg/L,使采出水处理稳定达到回注水要求,降低滤池冲洗难度,降低了固液分离难度,提高了工艺运行稳定性。对于采出水进一步开展膜深度处理,采出水实现回注低渗透层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砷化镓生产废水含有磷酸盐、氟化物、砷化物以及难沉降亚微米级悬浮物的处理难点,首先采用催化臭氧氧化—好氧生化深度预处理废水,再采用RO膜分离工艺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催化臭氧氧化法使废水中亚微米级悬浮物脱稳,有利于悬浮物的混凝沉降,并优化了膜分离阶段的分离环境,可延长膜使用寿命,降低运行成本;经过膜分离后,出水砷质量浓度为0.01 mg/L,氟质量浓度为1.0 mg/L,COD、TP、TN和ρ(NH3-N)为10,0.01,0.50,0.50 mg/L,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化学除油器—斜板除油器—核桃壳过滤器"模拟装置处理模拟含聚采油污水,考察了有/无清水剂加入条件下含聚污水的处理效果,并对电化学除油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各级处理单元的除油率与电化学处理时间成正比,不加入清水剂、电化学处理40 min时,各级处理单元的除油率均超过92%;在电化学除油器前加入清水剂100 mg/L、电化学处理20 min时,各级处理单元的除油率分别为98.8%~99.4%,处理后污水含油量小于30 mg/L,处理效果优于在斜板除油器前加入清水剂;电化学处理与清水剂处理有良好的协同除油效果,可大幅降低清水剂用量。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电化学作用主要使吸附于油-水界面的产出聚合物降解、脱稳,实现了对油-水界面膜强度和界面电荷的有效破坏,除油效果优异且处理后的絮体松散、无黏附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