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分析厌氧消化泡沫的产生机理和控制方法有助于解决有机垃圾厌氧消化起泡问题,本文调研了近年来报道的厌氧消化系统起泡现象,并从底物特性、反应器构造及运行条件和消化过程相关特性3方面分析了不同底物、工艺和环境条件下厌氧消化反应器的起泡机理;讨论了丝状菌指数、表面张力、粘度、有机负荷、起泡趋势和泡沫稳定性等参数作为起泡风险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介绍和比较了4类消泡方法(物理法、机械法、生物法和化学法)的消泡原理及优缺点.目前,除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外,其他有机垃圾厌氧消化系统起泡的主要因素尚不明确,而这也限制了泡沫控制方法的开发.后期探索关键起泡微生物或研究生物表面活性物质与起泡的相关性,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揭示起泡机理,并开发出针对性更强的泡沫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吸收塔浆液起泡原因分析及消泡剂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多个湿法脱硫项目中出现的吸收塔浆液起泡现象,分析了引起塔内浆液起泡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探讨脱硫吸收塔浆液起泡专用消泡剂的作用原理及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3.
泡沫液的发泡比和半衰期是表征起泡剂特性的基本物理量.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典型的表面活性剂,测量了不同质量分数溶液的表面张力,得到试验条件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25%,采用改进的Ross-Mile法、搅拌法和测压力法,在相同的环境下对同一溶液进行发泡试验,其中测压力法可以得到表征重力排液和扩散排液过程等泡沫破灭过程的定量数据.结果表明,发泡比因起泡方法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相同质量分数下,测压力法的起泡量最大而搅拌法的起泡量最小,3种方法所产生的发泡体积随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0.25% (CMC)时,搅拌法、Ross-Mile法和测压力法的发泡体积比为1:1.25:1.36.3种方法所产生泡沫的半衰期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大,达到最大值后缓慢减小,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测压力法、Ross-Mile法和搅拌法的半衰期之比约为1:3:6,分析了3种方法所产生泡沫的发泡比和半衰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针对页岩气增产采出水易起泡,难以平稳蒸发脱盐的问题,利用"预处理+多效蒸发"处理方法,对井站两种不同性质的采出水进行中试,连续监测各工艺单元处理后水质及蒸发出水水质。结果表明:通过破乳混凝、催化氧化、电荷中和及除硬等步骤,能够完全消除泡排水起泡性;中试稳定运行7d,两种泡排水蒸发出水水质稳定,COD浓度<55mg/L,NH4^+-N浓度<18mg/L,满足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Cl^-浓度<21mg/L,满足DB 51/190-1993《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5.
利用废CRT屏玻璃为原料制备泡沫玻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废阴极射线管(CRT)屏玻璃为主要原料,碳黑为起泡剂,采用粉末烧结法制备了低密度保温泡沫玻璃。通过扫描电镜(SEM)、导热系数测定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起泡剂的用量、发泡温度和发泡时间对泡沫玻璃泡径、密度、热学性能以及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烧制工艺条件下,随起泡剂掺加量增加,烧制所得的泡沫玻璃密度成"V"型变化;当其掺加量为0.20%时,泡沫玻璃在密度、孔径分布以及力学性能上均达到最佳。随着发泡温度的提高和发泡时间的延长,密度会逐渐减小,泡沫玻璃的气泡会逐渐增大,以致产生连通现象。当发泡温度为820℃、发泡时间为30min时烧制的泡沫玻璃密度为0.180 g/cm3,导热系数为0.0695 W/(m.K)。  相似文献   
6.
煤矿泡沫降尘起泡剂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煤矿的实际,提出了泡沫降尘起泡剂的技术要求,确定了适合于煤矿的起泡剂.采用改进的Ross-Miles方法,对选取的起泡剂的发泡量和泡沫半衰期进行了测量.所得结论对泡沫降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泡沫化预处理对污泥干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泡沫化预处理与污泥干燥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脱水污泥的干燥效率。采用密度变化的间接测定法,研究了脱水污泥的起泡性能和泡沫稳定性。采用薄层干燥实验法探讨泡沫化污泥的干燥特性,并引入干燥曲线,深入分析泡沫化污泥快速干燥的机理。结果发现,脱水污泥中加入一定量Ca O后经搅拌可以形成泡沫化污泥,且泡沫的稳定性很强。当泡沫化污泥的质量和表面积相同时,在不同的干燥温度下,密度为0.70 g/cm3的泡沫化污泥均表现出最好的干燥性能。泡沫化处理后污泥与干燥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泡沫化污泥中自由水含量增多以及干燥过程中泡沫化污泥内部形成的大量孔洞使得水分迁移和热量传递的阻力减小,这些是泡沫化污泥干燥速率得以加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湿法脱硫循环浆液起泡对脱硫系统设备安全运行产生影响。通过对溶液起泡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从表面张力、表面粘度、浆液浓度、浆液成分等方面分析影响起泡和泡沫稳定性因素,试图找出表征脱硫浆液起泡特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全世界对铜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铜矿开采加剧造成尾矿堆积使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浪费日益严重,铜矿资源开展二次利用就很有意义。选择"磨矿—浮选"的工艺流程进行浮选,再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实验确定对铜尾矿最佳的浮选条件,实验结果包括最佳工艺条件,包括测定磨矿细度95%,捕收剂异丁基黄药的用量150 g/t,起泡剂二号油的用量40 g/t,抑制剂氧化钙用量1.5 g/Kg,分散剂碳酸钠的用3.0 g/Kg。最红可获得铜品位为2.10%、回收率为59.98%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10.
为探析厨余垃圾厌氧消化(AD)反应器起泡的驱动因子,在半连续式厌氧消化反应器中引入超负荷、氨抑制和长链脂肪酸抑制三种扰动诱导反应器起泡,探索了起泡进程中反应器状态参数,消化液流变特性、表面特性、起泡潜能参数及胞外聚合物(EPS)浓度等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扰动程度的加剧,三个反应器中都诱导出了150~300mm高的泡沫.起泡初期三个反应器内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表面活性度(SA)、起泡潜能、表面张力和粘度分别在1948~5978mg/L, 8.28~30.15, 312.5~350mL, 37.89~41.04mN/m和120~183.6mPa·s,可见其起泡阈值并不相同,甚至部分参数的变化趋势与泡沫的发展趋势也不一致.相比之下,EPS相关参数在不同反应器中均与泡沫高度存在明确的相关性,其中溶解型EPS总浓度及其蛋白质浓度、紧密结合型EPS的多糖浓度及总EPS的多糖浓度在三个反应器中都与泡沫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R2:0.64~0.81);紧密结合型EPS和总EPS浓度也与三个反应器的起泡高度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