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基于近15年的实测数据,分析给出了长江河口控制站徐六泾悬沙浓度和组成的变化特性。研究表明:徐六泾站多年平均表层(2003~2017年)、中层和底层(2010~2017年)含沙量分别为0.07、0.07和0.13 g/L;表层(2004~2017年)、中层和底层(2009~2017年)的中值粒径分别为7.3、9.4和11.0 μm。研究期间,年平均含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洪季较枯季降幅更明显。其中2015~2017年均洪枯季表层含沙量较2003~2005年均值分别降低了57%和20%;表层含沙量在2008年出现明显降低的拐点,2008年之后的洪枯季表层含沙量较之前分别降低56%和44%。悬沙粒度具有一定的波动变化,但没有显著趋势性变化特征,或与样本数量限制和流域内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多泥沙河流水质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河泥沙含量大、泥沙对河流CODMn浓度影响大的突出特点,运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泥沙对CODMn浓度的影响,揭示了浑水、清水中CODMn浓度与含沙量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黄河浑水中CODMn浓度随含沙量增大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去除泥沙后清水CODMn浓度测定值随其原含沙量增大呈微上升趋势.依据质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充分考虑泥沙影响的CODMn衰减经验模型.清水中CODMn浓度的变化采用完全混合反应器概念来模拟,浑水中CODMn浓度通过清水中CODMn浓度与泥沙中CODMn浓度之和来量化.模型基本方程的求解采用稳态解析解.模型中的参数通过利用实际监测数据及室内实验结果与优化结合的方法确定.同时,利用实际监测数据对参数和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结构合理,参数取值可靠,模型精度较好.模型既能揭示汇流区间人为污染对河段水质的影响,又可以反映作为面污染源的黄河泥沙对污染的影响,可作为水质预测的实用工具及规划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海南省水文局提供的1960—2000年水文资料,对近40年来海南省三大河下游水体的含沙量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下游水体4—11月份的含沙量一般都较大,而1、2、3、12月份的含沙量都很小,夏秋两季的含沙量明显高于冬春两季,这也跟三大河下游地区的不同月份和季节性平均降雨量分布规律基本相一致,说明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三大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从年平均含沙量来看,昌化江的含沙量整体明显高于南渡江和万泉河,这可能是昌化江流域原始森林的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向下游输送泥沙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贤贵 《四川环境》1997,16(2):47-5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能否正常发挥效益,泥沙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而水库的泥沙主要来自上游金沙江,其多年平均输沙量占入库寸滩站的527%。因此,本文对金沙江泥沙的地区组成、水土流失及人类活动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强潮河口区引水造成的城市河道淤积问题,以杭州市某泵站为例,根据历时1年的实测资料,分析r引水含沙量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引水含沙量在半日潮周期、半月潮周期和1年中的变化规律,以及随潮汐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强潮河口区引水应顺从潮汐变化规律,控制高含沙量时段的引水是减少河道淤积的关键,并据此提出了引水须遵循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6.
马娜  寇健  陈玲  赵建夫 《四川环境》2004,23(1):67-69
长江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及水质情况。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而备受社会各界的瞩目。重庆市万州区地处三峡水库腹心地带。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穿万州区全境。过境流程83公里。万州区溪流纵横。水网密布,多数河流直接排入长江。而且在三峡库区大移民进程中有大量的移民集中在万州。在三峡大坝即将合龙之际,研究长江万州流域的水质情况无疑对指导库区的清理工作、生态环境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该地区的水污染源进行了初步考察。同时对万州区段长江流域的水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发现该区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而且水中的泥沙含量与其COD水平有相关关系。江水中大部分的COD是由泥沙携带的有机物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利用浑浊度推算含沙量方法的限制性与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利用浑浊度与含沙量的相关关系来推算含沙量的方法的研究,发现此方法有两个限制因子,一是泥沙粒径,二是水中盐等其他杂质。研究结果表明,浊度法对于低含沙量、粒径小的水样测量精度高。  相似文献   
8.
长江宜昌水文站流量、含沙量和悬移质粒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宜昌水文观测站实测资料为基础,基于长江上游河道特点,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宜昌站流量、含沙量与悬移质泥沙粒度的复杂关系。通过对流量、含沙量多年年内变化的正相关特性的分析,建立了流量与含沙量之间相应的回归模型;通过对流量与悬移质粒度复杂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二者明显的双值关系以及水流挟沙力的控制性影响。对水文数据年际变化的研究表明由于短时间尺度内长江上游流量没有阶段性变化,流量与含沙量之间相关性不是很好,丰水年不一定是丰沙年;悬移质粒度与流量变化基本上不存在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长江南通站含沙量及水化学变化与流域的风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0—2001年间长江河水含沙量递减趋势方程为:S=-4.7273a 582.94。近些年来泥沙含量递减趋势可能会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应引起社会的关注。长江河水化学组分在1997-2001年的5年间受到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影响较为有限。河水中HCO3^-与Ca^3 占主导地位,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55%以上。主要受到碳酸盐类溶解的控制。硅酸盐类的风化过程较弱,可能主要是钙镁硅酸盐类的溶解,对流域离子的总体贡献不大。岩盐、石膏和芒硝的水解对河水中的Na^ 、SO4^2-和Cl^-的贡献最大。由此长江流域发生的主要风化过程有:白云石和方解石的溶解、钙镁长石的分解和岩盐、石膏、芒硝等的水解过程等,这与长江流域的岩石特征是基本一致的。粗略的估计.大气CO2对河流中HCO3^-的贡献量占河水中离子总当量浓度的20%左右,其余80%河水溶解质为风化岩石提供。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底沙再悬浮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长江口南槽上段白龙港排污口邻近水域14 h不间断定点剖面上采集的水体中颗粒态和溶解态重金属元素Zn,Cu,As,Cd,V,Cr,Ni和Pb浓度,研究潮周期内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对重金属在颗粒态和溶解态中分配和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潮周期内中层单位质量悬沙的重金属浓度(Mp)始终大于底层;随着含沙量(TSS)增大,单位悬沙的各重金属浓度(Mp)减小,水体中各重金属颗粒态浓度(Ms)增大,溶解态浓度(Md)减小;当含沙量大于一定值时,单位悬沙的各重金属浓度趋向稳定值;含沙量分别在涨憩和落急时达到峰值,所以涨憩沙峰时刻有利于重金属的吸附,但落急沙峰时刻因流速较大,不利于重金属的吸附.因此,转流时水质较涨、落急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